1月30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部省市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孟芊、李志忠、郑震等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吴贤德等福州市领导参加会议。   刘烈宏充分肯定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进展,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峰会助力数字福建发展,借鉴数字福建成果,丰富数字中国实践。要强化创新应用,结合峰会发布的重大政策、重要报告与新产品、新技术、新突破等重要创新成果,提高峰会吸引力。要加强沟通对接,周密细致推进开幕式、主论坛和主题论坛等重要活动安排,加强宣传报道,共同把本届数字峰会办得更加精彩。   郭宁宁说,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延续和创新”要求,突出“新、实、专、融、精”,发挥“数据要素×”效应,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数字盛会。要健全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对照“两表四清单”,挂图作战、加快推进。要坚持守正创新,全新展示数字领域重要创新成果,创新打造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数据要素、数字产品交易流通。要做好嘉宾邀请工作,邀请高水准院士专家、龙头企业领军人,提升参会嘉宾的层次、质量和规模。要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对接落地更多数字经济重大项目。要优化服务保障,建好用好智能会务展务平台,加强全媒体宣传,确保峰会办出新特色、新亮点、新成效。

了解详情

  11月30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启动推进会在福州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主持会议并讲话。峰会组委会秘书处成员单位省发改委(数字办)、福州市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郭宁宁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传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数字福建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在国家数据局等部委的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突出“新、专、早、融、实、精”,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工作力度推进峰会筹备和组织工作,确保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精彩盛会。   郭宁宁要求,要认真落实国家数据局和省市联席会要求,坚持部省市协同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纵向横向衔接协调,形成强大合力。要突出工作重点,围绕两岸融合发展、数据要素、数字产业、数字惠民、数字乡村等,抓紧做好总体方案优化、主要活动策划、重要嘉宾邀请、项目招商对接、数字应用体验场景创新、宣传预热等工作,保质保量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展会,强化服务保障,打造数字化会务会展平台,增强参会嘉宾和参观群众获得感,持续改进提升办会水平。要对照重点工作时序表,坚持项目化、清单化,倒排进度、挂图作战,确保安全办会、绿色办会、高效办会,为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新力量。   会上,省发改委(数字办)、福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同志汇报了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总体筹备工作情况,省直有关单位作了补充发言。   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贤德表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在福建福州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政策发布平台、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果展示平台、数字政府及数字经济理论经验和实践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力量助推数字中国建设的合作平台。福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数据局的部署要求,按照筹备会议精神,加强部省市协同联动,总结提升办会经验,细化夯实任务安排,扎实推进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全力以赴打造高层次高标准高质量品牌盛会。

了解详情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频频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他反复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并要求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   

了解详情

  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强调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什么是“数字中国”?怎样建设“数字中国”?央视网《天天学习》特整理学习笔记,与您一起学习。   

了解详情

01/ 05
  • 30

    2024.04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

      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方向,集中发布了19项重大科技成果。   其中,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的5项成果包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系列国际先进成果、相位同步可重构莫尔纳米激光器、存算一体智能芯片、新型蛋白聚类方法实现碱基编辑技术创新、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面向经济主战场的5项成果包括: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长安链隐私计算开放平台、新一代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新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工业软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4项成果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里德堡原子电磁探测系统、6G通感算智技术平台及现代语义通信系统、基于植物激素平衡创制新型高产半矮秆小麦。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5项成果包括:新一代原子磁强计脑磁图仪、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通用型神经肽荧光探针工具包、合成生物制造底盘菌种、创新药械系列成果。   在专项发布环节,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的系列成果,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2023技术聚焦》等成果发布。(记者 华凌)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就这一个字!“6”——6G时代加快走来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29日在京举行,“6G通感算智技术平台及现代语义通信系统”作为成果之一发布。这一成果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目前,全球已进入6G关键技术研发与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未来3到5年是突破关键技术、抢占标准高地、培育产业的关键窗口期。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初步明确的6G发展时间表,2025年左右将启动标准化研究,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6G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与5G相比,6G有何特点?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晓慧介绍,6G具有更高速率、极低时延、更大连接密度等特点,能实现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将应用在全息通信、自动驾驶、数字孪生、智慧生产等多个领域。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说,6G将在进一步强化5G性能的基础上实现通感一体、通智一体、空天一体。换言之,6G不仅提供通信服务,还将与感知、计算、人工智能等能力相融合,将移动通信网络扩展成移动信息网络,使服务更加多元化。   就6G的能力“新增量”,黄宇红进一步解释:“空天一体主要是提升未来网络覆盖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地面覆盖,而是利用卫星等空中网络。通感一体和通智一体意味着通信、感知和AI将融合为一体服务。”   6G通感算智融合研发试验装置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新华社记者 张漫子 摄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搭建了一个云原生的开放6G通感算智融合试验验证平台,为我国6G跨域融合研究提供了基础底座,成功孵化全球首套6G云化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   “有了这个平台,各种分类研究的新技术可以连接到平台上,验证是否符合需求。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孵化技术,还可以通过验证筛选出一些关键技术,将其应用于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黄宇红说。   这一系统已成功将信息传输效率提升3倍,有望大幅降低全社会信息流通成本,未来将在各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记者 张漫子 叶心可)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人工智能莫侵犯“声音权”

      人的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应坚持技术边界,依法合规使用,避免产生侵权纠纷。   人的声音与人工智能(AI)声音之间的权益之争应该如何界定?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给出答案。法院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包括案涉AI声音。被告方公司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被告方公司被判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成式语音带来无限可能,为声音应用提供了新场景。语音克隆项目的逼真体验,展现了文生人声模型的惊艳力量。通过输入文本、调整参数,即可实现文本转化成语音的功能。同时,在声音领域应用AI技术要守住“你的数据仍然属于你”这条底线,不能随心所欲侵犯他人合法的“声音权”。   人的声音具有高辨识度,音色各不相同。作为一种人格权益,人的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在权利保护层面,我国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也就是说,声音跟肖像一样,是识别个人身份的重要依据。法律明确“声音权”,防止其被冒用、滥用、不正当使用,保护声音所有者的权益。   声音在商品化利用时具有财产属性。在特定场景的应用中,如艺术家数字音乐、明星语音导航、主持人解说、配音师录制作品等,都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若对这类录音制品进行剪辑重组,以冒充、误导、混淆等非法方式应用于其他软件或场景,就会构成侵权。特别是对录音制品来说,虽然有配音师对该录音制品的授权,但这个授权只发生在配音师与相应录音制品之间,并不是对配音师声音的授权,更不是对其声音的“买断”“转让”。根据法院裁定,未经本人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如今,AI技术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如果使用得当,可发掘巨大潜力,推动产业发生变革。当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平台或企业为追求产品质量和效果,应正确认识新技术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坚持技术边界,依法合规使用,避免产生侵权纠纷。针对行业出现AI声音侵权等现象,相关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保护措施,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使用规范,以及对“声音权”所有者的补偿机制等,确保AI技术在声音领域正确使用。对个人而言,如果发现有相关平台未经许可AI化使用个人声音,可在固定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依法维权,莫让此类AI“噪声”侵犯自身的“声音权”。(记者 李万祥)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实现AI“人人可得”仍需迈过多道坎

      对标Sora的国内首个全自研文生视频大模型Vidu亮相,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务仿真平台“通界”系统发布,内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热情迎宾……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设“人工智能主题日”,一大批原创前沿成果集中发布,中外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等话题畅所欲言。   4月27日,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亚太区总裁张祺直言:“现在就好像AI的大航海时代,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用AI增强自身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刚刚进入应用期,在各国的应用场景差别巨大。”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我们甚至可能感受不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它将被嵌入各类工作平台,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语言与其交流。”   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关键在于“为机器立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过去,人类一看就会、毫不费力能做的事情,被误认为与智能无关。但事实上,与数据、理论相比,人类针对这些问题进化出的强大心智和价值体系才是最重要的,它们是自主智能的源头活水。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让人工智能实现“人人可得”?专家认为,智力资源、算力资源、经济资源缺一不可。   “大模型的出现只是AI新世界的一个小火花。AI只有融入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才是AI行业百花齐放之时。”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表示,大模型从技术爆发到产业落地,再到改变人们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智能涌现到应用涌现,要让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解决“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三大问题。   “训练大模型的困难之一在于数据处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大家普遍对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很多企业和高校都将主要力量放在对大模型的研究上。实际上,相比大模型,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才是更紧迫的任务。”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另一关键因素。随着数据、模型日趋庞大,算力成本也日趋高昂,“用电过猛”带来的能耗问题频频引发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面向人工智能的需求,新型计算架构“光电计算”将为算力优化与创新提供一条全新路径,有望实现颠覆式突破。高通光率将对计算速度、能量效率和数据通量带来变革,能够实现速度千倍提升,能效百万倍提升。   打造“人人可得”的AI,在何征宇看来有三个关键:在技术层面实现“AI监督AI”,确保安全可靠;把大模型做“小”,从而更节能高效;实现智能化的“傻瓜式”操作,让普通人好懂好用。他认为,人类的未来不是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脑机接口,接通未来多少可能?

      四肢瘫痪15年的患者老杨,通过脑电活动,用“意念”驱动戴着气动手套的手,将桌上一瓶矿泉水缓缓递到嘴边。   用“意念”控制“动作”,这一场景并非科幻电影片段,而是记者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看到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创新成果。   该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团队合作,通过将自主研发的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患者颅骨中,接收脑电信号,再将其“解码”成计算机语言,最终转化为驱动程序。   在人脑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直接连接通路,通过机器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让大脑与机器“直接对话”,了解脑神经状况,控制辅助设备做出动作……   作为一项人机交互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为患者老杨的人生带来全新改变,也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   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说,我国面临脑神经系统疾病的严峻挑战,脑机接口为脑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对脑卒中、脑创伤、癫痫、抑郁症等患者开展检测、治疗和康复训练,实时监测驾驶员或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并及时提醒,辅助调节睡眠、改善用户睡眠状况、缓解乘客晕车不适……记者了解到,当前,脑机接口已广泛适用于多种场景并与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医疗应用仍为主流。   同时,脑机接口在非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多点开花,涉及康养、教育、工业、娱乐、体育、驾驶、营销等多领域。例如,通过脑机接口与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可在教育领域提升认知能力、在工业生产领域协助安全监测、在体育领域辅助提高训练效果、在航天航空领域辅助训练和反馈训练者感受、在消费领域评估用户体验和优化产品设计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说,目前,全球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相关科研项目的投入金额和科研产出持续增长,发明专利申请持续活跃,而中国是开展脑机接口科研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正成为重要的脑机接口技术原创地。   参会者的热情与专家学者的讨论同频共振,昭示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的巨大空间,更蕴藏着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迸发的潜能与动能。尽管如此,不少业界人士提醒,热潮当下仍需“冷思考”。当前,脑机接口仍在科学原理、技术性、安全性、伦理等方面面临挑战,需在未来持续探索。   “我们要真正弄清楚大脑工作原理,严肃思考脑机接口的科学本质,才能把产品做好,找到正确的应用场景,为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骁健说。   作为人脑与机器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脑机接口正为我们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接通未来,无限向往!(记者 魏梦佳 宋晨)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福建大数据产业点“数”成金

      近年来,福建省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福建大数据产业已初具规模。专家、业者建议,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发挥既有的产业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福建经验、福建模式、福建方案。   以大数据   深化数字福建建设   在大数据产业政策支持、园区发展、产业规模等方面,福建省不断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23年,福建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   近年来,福建省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健全。2021年12月,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模式。《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规范、促进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合规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   进入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区,颇具未来感的办公建筑高耸林立,博思软件、星网瑞捷、长威科技、思路创新等大批互联网头部、独角兽级企业,以及中国电子、阿里巴巴、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注册企业292家,合计注册资本超300亿元。   福建大数据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定位为研发与数商总部基地,园区依托福建省大数据集团生态资源及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源,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平台功能,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设在大数据东湖科技园内的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取得金融牌照,推出全国首个服务数据交易全流程的交易大厅和支撑数据交易全链路的交易平台,上架数据产品500多款,合作数商超500家,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亿元,拉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增长超55亿元。   福建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喆说,福建大数据交易所通过提供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流通服务核心服务以及数据包、隐私计算、云资源、算法应用等数据商品,推进数据资源合规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   点“数”成金   数字赋能千行百业   位于福建南安的九牧集团是国内卫浴龙头企业,在其数字化车间,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慧仓储、设备管理、能耗管理等场景创新应用,使生产能耗降低11%,运营成本降低21%,人均产值提升35%。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彼此叠加、相互促进、同步共振,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于工业大省福建而言尤其重要。”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会长傅伯岩说,九牧集团的数字化车间、宁德时代的灯塔工厂等都实现效率、效益倍数级增长,表明信息化正在有效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   一是数据“供得出”,建成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接入省市1800多个政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的“应接尽接”、公共数据的“应汇尽汇”,汇聚省市两级数据目录12.6万个,政务数据千亿条;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面向社会统一提供公共数据开放服务,目前共计开放21000多个数据集、6000多个数据接口;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全省全目录、全口径的公共数据开发服务,已发布2000多个可供开发利用的高质量数据目录,共入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企业100多家,建设了40个应用场景,年度累计调用模型接口超28.5万次。   二是数据“流得动”。2023年12月9日,福建实达集团承建的平潭数据跨境流动服务枢纽平台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投入试运行,标志着福建省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首个全链条、全流程、一站式、智能化的数据跨境合作服务平台初具雏形。   三是数据“能变现”。福建是产茶大省,茶叶品类丰富。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省茶园面积361万亩,毛茶产量52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茶叶出口金额5.31亿美元。2023年9月,福茶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茶产业生态数据在全国数据资产登记服务平台登记成功,并获得福建海峡银行开出的数据资产质押授信1000万元,实现福建省数据资产融资“零”的突破。   突出地域特色   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   福建是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之一,专家、业者建议,在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宋志刚建议,福建省要在数据要素方面实现领先,可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在应用场景上深挖价值和创新实践。如在发挥区位优势方面,一是可利用福建省优势突出的海洋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发展海洋大数据的差异化战略,避免与其他省市共同发展大数据的同质资源竞争挑战。二是发挥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可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网络体系,打通福建、广西两省数字节点,构建数字海上丝绸之路东部大通道,助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除了使数据要素对自身产业和实体进行赋能、降本增效以外,关键是让数据实现跨实体、跨地域、跨产业复用和融合,创造增量的倍乘效应。建议通过数据平台接入、数据托管等多方式,推动公共数据产品、行业数据等接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丰富场内数据产品规模,做大场内数据交易规模。   集美大学副教授李青岩提出,重点加快加强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三个大数据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优惠政策,在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优惠;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构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研究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工程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为大数据从业人员建立专门的职称评价通道,统一规范大数据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推动大数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林凯)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 中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方案出炉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工智能数字人24小时直播带货,远程大数据寻医问诊,数字博物馆引人入胜……数字化技术已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截至2022年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背后,靠的是人才支撑。   4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方案》明确,用3年左右的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春播季,工作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部署六大重点项目   如何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集聚效应?   《方案》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6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将从产业、企业、高校等层面入手,规划未来数字人才的“成长地图”和培育体系,持续优化人才要素结构和发展环境,夯实数字经济“加速跑”的人才“底座”。   近年来,数字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素质与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据测算,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新春开工首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612.5%。在不少招聘平台,图像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薪资排名领先,数字人才成为职场“香饽饽”。   要让机器人“听得懂”“干得对”,离不开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自动化生产线布局建设,必须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把庞大厂矿变成“虚拟工厂”,需要数字孪生工程师……   基于此,《方案》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放在6个重点项目首位,提出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每年将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培养数字人才,教育要唱重头戏。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符合行业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材料智能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一批新专业已成为高校的新选择,不仅学生青睐,就业市场也普遍看好。   《方案》提出,将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相关专家认为,数字人才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国家出台专门人才计划,通过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夯实数字人才供给基础。应强化相关应用专业和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数字人才与创新基地规划布局,尽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培养机制,推动数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建议,应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要前瞻性谋划数字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加强数字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复合型数字人才。鼓励数字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打造“校中厂”“厂中校”等,探索“教学+实训+路演”人才培养模式。(记者 华凌)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聚焦五项发展重点

      4月28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近日,商务部印发《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数商强基”“数商扩消”“数商兴贸”“数商兴产”“数商开放”等5项重点行动,以及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20条具体举措。   具体来看,在开展“数商强基”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创新主体、构建监测评价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强化智力支撑、推动规范发展5项举措,持续夯实数字商务发展基础。   在开展“数商扩消”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内外贸市场对接、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数字化发展5项举措,更好激发数字消费活力。   在开展“数商兴贸”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拓展服务贸易数字化内容、大力发展数字贸易4项举措,加快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   在开展“数商兴产”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建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数字领域吸引外资环境、扩大数字领域对外投资合作3项举措,推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开展“数商开放”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拓展“丝路电商”合作空间、开展数字规则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3项举措,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行动计划》还明确,到2026年底,商务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商务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国际合作持续拓展,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商务领域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网络零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跨境电商增速快于货物贸易增速,贸易电子单据使用率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数字贸易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在解读《行动计划》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商务领域主体庞大、载体多样、场景丰富,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场景。我国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跨境电商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持续提升,数字领域外资准入不断扩大,数字经济成为国际合作热点,我国商务领域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数字商务是商务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数字经济在商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数字经济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应用最丰富的重要组成。下一步,商务部将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做好文件落实和政策落地,全面提升商务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记者 王文博)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北京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

      26日,北京市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到2026年,脑机接口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培育多家龙头企业;到2030年,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完善自主,培育百家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区。   在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征求意见稿)》。   根据方案,北京将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丰富脑机接口产品供给,构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推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5大领域示范应用。同时,通过建设创新支撑平台、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立检测评价体系,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去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布局。(记者 魏梦佳 阳娜)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

      技术攀“高”、产业向“新”,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会超过12万亿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将更好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决策部署,规范和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财政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   着力解决高质量供给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等难点   何为数据资产?即由个人或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   我国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据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型,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存在哪些关键点?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资产仍存在高质量供给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应用赋能增值不充分等难点,亟须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出台指导性文件对数据资产管理进行引导规范。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   “要以共享数字经济成果、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为目标,以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该负责人说。   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   数据对其他要素资源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行业价值链流转中产生的价值。培育和发展数据资产市场,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需要严格保护的数据,审慎推进数据资产化;对可开发利用的数据,支持合规推进数据资产化。   坚持权利分置与赋能增值相结合。明确数据资产管理各方权利义务,推动数据资产权利分置,完善数据资产权利体系,丰富权利类型等。   坚持分类分级与平等保护相结合。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鼓励按用途增加公共数据资产供给,平等保护各类数据资产权利主体合法权益。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多样化有偿使用方式。支持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使用。   坚持创新方式与试点先行相结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改革于法有据。   “通过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该负责人说。   明确回应数据资产权益保护、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数据资产安全等公众关心问题   对于数据资产权益保护、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数据资产安全等公众关心的问题,此次《指导意见》作出明确回应。   据介绍,民法典明确规定数据、网络虚拟财产按规定受到保护;数据安全法提出国家保护个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考虑到各类主体依法依规形成的数据资产前期投入了大量成本,该负责人说:“《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保护各类主体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储、管理数据资产过程中的相关权益。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权利分置要求,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数据资产产权体系。”   考虑到公共数据资产具有国有或公共属性,为避免资产流失和公共安全风险,《指导意见》在对全口径数据资产作出共性指导的基础上,有侧重地针对公共数据资产管理作出单独规范要求。比如,在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方面,“严格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在监督检查方面,“对涉及公共数据资产运营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将国有企业所属数据资产纳入内部监督重点检查范围”;在价值应用方面,提出要通过合理程序避免虚增公共数据资产价值,相关方要依法依规采取合理措施获取收益,避免向社会公众转嫁不合理成本等。   对公众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指导意见》在多个环节作出要求。比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前,“要充分评估授权运营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明确安全责任”;对公共数据资产销毁处置,“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内控流程和审批程序,严禁擅自处置”;在跟踪监测公共数据资产时,要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事件,第一时间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有效消除或控制相关风险。   从资源到资产,数据要素快速融入经济社会各环节,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更有力支撑。(记者 曲哲涵)

    了解详情

  • 25

    2024.04

    2024年度5G轻量化贯通行动启动

      记者4月22日获悉,为加快推进5G轻量化(RedCap)商用进程,打通5G RedCap标准、网络、芯片、模组、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   行动具体包括七方面重点工作,分别为标准筑基,实现5G RedCap技术标准贯通;网络先行,完成5G RedCap网络贯通;能力升级,加快5G RedCap芯片模组贯通;产品丰富,推动5G RedCap终端贯通;示范带动,强化5G RedCap应用场景贯通;安全护航,促进5G RedCap安全能力贯通;强化保障,确保5G RedCap全面贯通。   5G RedCap是国际标准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定义的一种5G技术。它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降低终端成本和功耗,有利于5G商用网络的规模普及和落地应用。业界初步估算,轻量化技术可使5G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下降50%—65%。2022年6月,RedCap在3GPP R17阶段实现标准冻结。   去年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   根据相关部署,此次贯通行动将积极推进5G RedCap标准进程,2024年9月前完成基于3GPP R17版本的5G RedCap行业标准制定,构建涵盖基站、终端、通用模组等设备的全系列测试标准体系。开展面向R18版本5G RedCap演进技术研究,推动5G RedCap技术持续演进。在网络能力建设方面,鼓励重点城市已建5G基站完成5G RedCap升级,新建5G基站支持5G RedCap,2024年12月前实现超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并按需向县城城区延伸覆盖,满足可穿戴设备、智慧汽车等移动场景的应用需求。在终端产品研发方面,围绕工业网关、摄像头、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推出超100款产品,满足电力、工业、安防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着力突破5G RedCap在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车载终端设备的研发创新。   据悉,各运营商正积极推动5G RedCap应用创新和商用部署。中国移动支持5G RedCap的5G基站总规模已超10万个,覆盖全国52个城市,实现城区连续覆盖,今年将持续扩大部署规模,实现全国县级市以上连续覆盖。中国电信日前联手中国联通在浙江、贵州、广东、河南、上海等5省市现网环境下完成全频段、全制式、全场景5G RedCap商用验证,启动百城规模商用进程。(记者 崔爽)

    了解详情

  • 24

    2024.04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数据局关于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人社部发〔202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网信办,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数据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现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数据局   2024年4月2日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服务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   (二)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加快开发一批数字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数字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三)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内创新创业。推进引才引智工作,支持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   (四)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国家级人才市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园,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数字人才流动、求职、就业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五)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高级研修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力度。   (六)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在全国技能大赛专设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拔培养数字人才。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数字领域,促进高水平数字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支持各地和有关行业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   三、政策保障   (一)优化培养政策。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推进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   (二)健全评价体系。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支持各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健全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   (三)完善分配制度。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强化薪酬信息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发布数字职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   (四)提高投入水平。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各地应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符合条件人员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对跨地区就业创业的允许在常住地或就业地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五)畅通流动渠道。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   (六)强化激励引导。通过国情研修、休假疗养,开展咨询服务、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高层次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将高层次数字人才纳入地方高级专家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数字人才成长成才良好环境。   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着力造就大批高水平数字人才,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承担政策制定、资源整合、质量监管等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抓好督促落实。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数据等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主动谋划实施好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部门要确保相关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行业组织要共同做好数字人才有关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大模型为何成耗能大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运行消耗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大模型为何成了耗能大户?能耗问题会不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能耗问题?   耗电耗水量大   人工智能大模型到底有多耗能?据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AI指数报告》,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的耗电量为1287兆瓦时,大概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共同开跑、每辆车跑20万英里所耗电量的总和。报告同时提出,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相当于排放了552吨二氧化碳。   国外研究显示,一次标准谷歌搜索耗电0.3瓦时,AI大语言模型ChatGPT响应一次用户请求耗电约2.96瓦时,在AI大模型驱动下的一次谷歌搜索耗电8.9瓦时。   除了耗电,另有研究显示,AI大语言模型GPT-3在训练期间耗水近700吨,每回答20个至50个问题就要消耗500毫升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指出,Meta公司在2022年使用了超过260万立方米的水,主要作用是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   据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GPT-4的主要参数是GPT-3的20倍,计算量是GPT-3的10倍,能耗也随之大幅增加。   华泰证券研报预测,到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分别达到0.65万亿千瓦时至0.95万亿千瓦时、1.2万亿千瓦时至1.7万亿千瓦时,是2022年的3.5倍和6倍以上。届时,AI用电量将达到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0%和31%。   为何如此耗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大模型如此耗能?AI技术迅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带动电力需求激增。同时,对AI进行大量训练,也意味着需要更强的算力中心和与之匹配的散热能力。在AI快速迭代的道路上,电力和水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因为很多数据中心全年无休,发热量巨大,大规模电耗和水耗主要来自于冷却需求。   相关统计显示,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六成是电费,而电费里的四成多来自冷却散热,相应也会带来巨量冷却水的消耗。风冷数据中心六成多的耗电量都会用在风冷上,只有不到四成电力用在实际计算上。如今,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耗电量是10年前的近10倍。   能耗问题会不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绊脚石”?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提到,AI和算力耗能巨大,但由于计算机性能飞速增长,计算会更加高效,相当于更节省能源。当前,我国实施严格的能耗双控政策,无论是AI大模型本身还是其应用行业,对单位GDP能耗来说均有明显降低作用。   从整体能耗来看,AI大模型带来的效率提升也会抵消一部分能耗增长。随着绿电广泛应用,再加上我国逐步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转变,可再生能源对未来AI大模型发展的支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此外,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中美等能源消费大国和数据大国,具备更好发展AI大模型的资源条件和基础。   怎样应对挑战   据预测,到2025年,AI相关业务在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中的占比将从2%增加至10%。到2030年,智能计算年耗电量将达到5000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总量的5%。因此,在大力发展AI大模型的同时,必须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布局,以提供必要的电力和水资源等技术支撑。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与状态和储能紧密相连。因此,不应仅关注计算力,而是需要更全面地考虑能源消耗问题。OpenAI创始人奥尔特曼认为,未来AI技术取决于能源突破,更绿色的能源尤其是核聚变或更便宜的太阳能以及储能的可获得性,是人工智能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   为降低电力和水资源消耗,很多企业在尝试采用各种方法为数据中心散热。例如,微软曾尝试部署海下数据中心,脸书(Facebook)数据中心选址北极圈附近,阿里云千岛湖数据中心使用深层湖水制冷等,我国很多企业则把数据中心布局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   目前,可通过算法优化、开发和使用更高效的AI专用硬件、调整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以优化计算资源等技术方式来降低AI大模型的能耗,并更多采用自然冷却、液冷、三联供、余热回收等新兴节能技术,提高制冷效率以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从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上看,光电智能芯片也有助于解决AI大模型的电耗和水耗问题。   AI大模型的发展,不能仅符合高端化、智能化的要求,更要符合绿色化的发展要求。为此,从国家和地方层面上看,为缓解AI大模型发展所带来的电力和水资源冲击,有必要将数据中心行业纳入高耗能行业管理体系,并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布局。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据中心的效能,通过使用效能下限设置等方式,确保其自身的电力和水资源使用效率。还应严格落实国家能耗双控及碳排放双控政策,并将其碳足迹与水足迹纳入行业考核范围,切实推动碳足迹与水足迹逐步降低,以应对日益增长的AI大模型电力和水资源需求。(崔成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聚焦五项发展重点

      4月28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近日,商务部印发《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数商强基”“数商扩消”“数商兴贸”“数商兴产”“数商开放”等5项重点行动,以及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20条具体举措。   具体来看,在开展“数商强基”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创新主体、构建监测评价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强化智力支撑、推动规范发展5项举措,持续夯实数字商务发展基础。   在开展“数商扩消”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内外贸市场对接、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数字化发展5项举措,更好激发数字消费活力。   在开展“数商兴贸”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拓展服务贸易数字化内容、大力发展数字贸易4项举措,加快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   在开展“数商兴产”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建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数字领域吸引外资环境、扩大数字领域对外投资合作3项举措,推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开展“数商开放”行动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拓展“丝路电商”合作空间、开展数字规则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3项举措,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行动计划》还明确,到2026年底,商务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商务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国际合作持续拓展,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商务领域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网络零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跨境电商增速快于货物贸易增速,贸易电子单据使用率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数字贸易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在解读《行动计划》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商务领域主体庞大、载体多样、场景丰富,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场景。我国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跨境电商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持续提升,数字领域外资准入不断扩大,数字经济成为国际合作热点,我国商务领域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数字商务是商务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数字经济在商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数字经济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应用最丰富的重要组成。下一步,商务部将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做好文件落实和政策落地,全面提升商务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记者 王文博)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出炉

      4月26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突破430点,达到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报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   《报告》评价对象范围涵盖至2022年底的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该指标体系由“产业创新绩效、科技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国际拓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五大方面、25个二级指标构成。   从5个分项指数来看,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最高。从分项指数增速来看,相比2021年,增速最大的是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增长8.6%)。   2022年,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指数为1064.8点,是2010年的10倍多。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持续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了企业的科研人才和科研经费投入,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规模和质量也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同比增长12.3%,占我国全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33.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报告》指出,产业创新绩效指数从2010年的100点上升到2022的232.2点。2022年,国家高新区拥有专精特新企业5548家,瞪羚企业2283家,上市企业2534家,独角兽企业178家。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呈加快增长态势的背后,是国家高新区重视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培育成效日益显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会武说,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孵育的主阵地,占全球比重为13.1%。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有167家,占高新区整体比重为93.8%。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23.9亿元,同比增长41.2%,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记者 刘垠)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从科幻走向现实,脑机接口未来路在何方?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26日在京举办。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该论坛聚焦脑机接口最新进展,分享在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探索脑机接口的无限可能,共探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在论坛上表示,从技术原理来看,脑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的采集、输出、转化与解码,形成的大脑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包括感知、分析、行动与反馈四个要素,即采集大脑信号,捕捉神经活动;脑信号处理与解码,转化为具体指令;连接和操控外设,实现功能或神经调控;神经反馈,学习、适应和调整。   根据采集信号位置的不同,脑机接口可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在论坛上表示,两种方式在技术路线、发展逻辑、应用场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终级发展目标均为更全面的脑区覆盖、更安全的采集方法、更准确的时空定位、更高级的思维解码。   随着科技进步,脑机接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世界发达国家均在发力脑机接口领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产出走在国际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脑机接口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涵盖医疗、康复、游戏、娱乐、教育、军事等。   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首先是医疗领域。赵国光表示,脑机接口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疗。包括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及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等在内,几乎所有因脑网络异常造成的神经精神疾病均有望通过脑机接口治疗。   他举例称,2023年10月,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同完成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首例植入,帮助一名四肢瘫痪患者利用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脑机接口也面临技术、安全、伦理等挑战,距离大规模使用还有一定距离。赵国光表示,如何可靠、稳定、持久地从脑组织中记录与功能有关的电信号,如何深化对大脑网络机制的认识,当脑机接口植入越来越多,患者管理如何实现等,都是脑机接口在诊疗领域面临的问题。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小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是未来一项不可或缺的科技,目前正进入技术爆发期,但也存在一定的伦理安全问题,必须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能伤害大脑。同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严格监管,并做好脑数据隐私保护。   “尽管在应用领域还存在短板,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有望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明东坦言,脑机接口领域越是火热,相关从业者越要保持冷静、理性与客观的态度,防止其发展泡沫化、炒作化、夸大化等,从而共同推动这一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 陈杭 吕少威)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大模型背景下,智能计算发展有哪些新态势?

      当前,智能算力需求倍增,千卡计算集群成为大模型训练标配,巨量参数、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必经之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多模态AI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2018年—2024年OpenAI公司先后发布GPT-3.5、GPT-4、Sora等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模型训练数据量达TB级别,应用场景覆盖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多模态计算任务。参数规模在百亿到千亿区间、训练数据TB级别以上,已成为研发具备涌现能力大模型的必备条件。   2003年—2023年20年间智能算力需求增长百亿倍,远超摩尔定律提升速度。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突破性进展激发全球智能计算发展热潮,大模型算力需求远超半导体增长速度,算力需求增长与芯片性能增长之间逐渐不匹配。根据公开数据测算,以AlexNet为代表的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计算量以5~7个月翻倍增长,当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计算量以4~5个月翻倍增长;然而芯片侧,CPU依旧延续摩尔定律以两年性能翻倍的速度发展,GPU芯片通过架构创新持续强化并行计算能力,实现十年千倍增长速度(int8算力)。现阶段,业界通过算力堆叠以及芯片、软件、互联等协同技术系统性能提升以满足大模型智能算力激增要求,千卡算力芯片构建的集群成为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标配。   芯片、软件、互联等技术创新是算力提升关键   多维度架构创新实现芯片性能倍增。与通用计算芯片不同,智能计算芯片微架构创新对其算力提升影响超过工艺制程。英伟达重视GPU微架构创新,2010年以来已累计实现9次架构升级,结合工艺升级实现了十年千倍的性能提升。最新Blackwell GPU架构内置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和专用RAS安全引擎,全面提升计算效率和部署稳定性。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支持微张量缩放和动态范围管理算法,扩展支持新型FP6、FP4精度计算,实现自动调整精度以达到芯片最优算力性能;RAS引擎基于人工智能的预防性维护技术完成芯片运行状态的诊断,最大化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和降低运营成本。   深度学习框架和软件栈间接口高效适配成为芯片好用的关键。深度学习框架在支撑应用开发的同时,需要完成与底层芯片软件栈的高效适配。开发框架方面,提供分布式调度、访存优化、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等开发能力,支持分布式大模型高性能训练与推理已成为框架高效应用的关键。PyTorch采用类Python语法降低使用门槛,动态计算图设计思路便于灵活调试,加快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是当前算法应用开发的主力产品。软件栈方面,重点强化大模型加速库能力建设,通过向用户提供易用、高效的芯片编程接口,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已推出针对深度学习计算、优化模型推理和加速科学计算、图形计算的专用加速库,满足多样化智能计算需求。   高速互联是大规模算力集群构建的基础。芯片间、服务器间、集群间的高速互联、无损网络能力建设,是支撑千卡、万卡智能算力集群计算需求的必备条件,英伟达新一代NVLink 5高带宽互联技术支持GPU间、GPU与Grace CPU直连,带宽从H100的900Gb/s提升到1800Gb/s,与NVLink交换机联合使用可最高支持576个GPU高速通信,是H100芯片最大直连数量的2倍,为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提供基础。   巨头蜂拥智能计算赛道   寡头垄断与多体系并存   计算核心企业加快智能计算产品端到端体系化布局,抢占产业生态主导权。英伟达巩固GPU芯片性能优势的同时,向CPU、服务器架构、云平台等下游渗透,借助B200、H100芯片和DGX SuperPOD计算集群主导地位开辟云服务DGX Cloud,使企业能够立即访问生成式AI应用和训练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与软件。AMD强化“CPU+GPU”双芯片战略布局,CPU方面,通过改进分支预测、增加浮点支持指令等持续迭代升级芯片性能,GPU方面,发布基于CDNA 3架构的人工智能芯片MI300A和MI300X以抢占大模型算力市场份额。英特尔围绕高性能计算优势领域,逐步向GPU、ASIC等面向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产品体系布局,推出Habana Gaudi 2、Xe GPU等产品。但从全球智能计算芯片市场的规模来看,英伟达主导地位明显,市场占有率超80%,短期内领先的市场格局不会改变。   云平台及AI企业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但仅少量自研芯片实际部署应用。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依托云计算优势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谷歌自研张量处理器芯片TPU历经五代迭代创新,于2023年8月发布新一代定制TPU v5e用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目前已批量应用于自研LLaMA大模型训练推理任务中。微软于2023年11月发布Maia 100和Cobalt 100芯片,Maia 100专为Azure云生成式AI业务设计,提供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计算服务,已在Bing和Office AI产品上完成测试;Cobalt 100是基于ARM架构的通用计算芯片,当前已为Microsoft Teams等应用提供支持;然而上述两款芯片至今仅支持微软自家云服务,尚未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开放芯片产品供应。微软自研推理芯片Inferentia和训练芯片Trainium,2023年4月更新的Inferentia 2芯片进一步提升计算性能,通过多卡高速互联可完成千亿参数大模型推理任务。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国内外云厂商仅在有限的特定算法场景中使用自研芯片,对外提供的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智能算力服务均基于英伟达加速卡产品实现。   智能计算生态软硬深度绑定发展   计算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目前国内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含驱动层、编译器、加速库、工具链等),存在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和自研软件栈等技术路线。一方面,英特尔、AMD等企业在工具链API接口协议等方面与CUDA对应一致,便于把CUDA程序快速迁移到自研GPU硬件平台,降低芯片应用门槛,满足不同应用开发及调试需求。另一方面,谷歌自研TPU芯片应用时,自研软件栈编译器等工具,针对特定算法应用进行优化,实现处理效率和性能的提升。   国内软件生态竖井及碎片化发展,应用跨平台迁移难度大、成本高。“框架+工具链+硬件”紧密耦合的长链条,端到端紧耦合、接口互不兼容,致使上层应用与特定系统锁定,是形成繁多竖井生态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应用开发人员在使用多芯片异构算力进行AI算法实现过程中,不同厂家开发的框架应用程序接口、编程库和操作系统尚不统一,DSA架构专用芯片编程范式和软件栈互不兼容,需在OpenCL、OpenACC、OpenMP等多种模型范式间切换。开发框架、软件栈竖井式的开发生态增加了应用开发人员的开发成本,应用企业为开发出能够适配多种异构AI芯片算力的算法程序,需建立多支开发团队、维护多个程序版本,成为业界运用异构算力的主要瓶颈。(作者 张乾)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打开互联网赋能产业新空间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30年来,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强的跃升,消费互联网孕育出一系列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互联网行至下半场,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继续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产业互联网,打开赋能产业新空间,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   消费互联网增长红利正逐渐消退。为了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消费互联网应运而生。30年来,从传统固定宽带网络时期的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网约车、在线订餐、移动支付等,消费互联网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量。这背后靠的是网民数量的突飞猛进。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7.27亿户,增长空间几乎见顶。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空间巨大。产业互联网是发挥新一代通信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力跃迁,这与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相契合。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产业互联网是重要抓手。市场数据显示,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有大幅增长空间。   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30年来,我国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双千兆”网络加速覆盖,5G用户普及率突破60%,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加快构建。5G应用在制造业质量检测、矿业生产等领域实现规模推广,“5G+工业互联网”向核心控制环节拓展。人工智能包括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不断夯实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基础。   发展产业互联网,强有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前提。一方面,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比如5G技术是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关键技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强,产业互联网跑的路才够宽;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也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战场。在发展产业互联网过程中,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容增强、优化升级,并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先发布局。比如,我国已在推动6G、下一代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研发应用。   培育产业互联网,创新引领是关键。互联网一直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近一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就是要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想要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引擎,就要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加快突破大模型算法、框架等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大产业互联网,改革开放是应有之义。从改革看,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从开放看,要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促进高水平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文件,部署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市场竞争,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而立,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抓住未来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及话语权,瞄准实体经济大舞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还将更加精彩。(记者 黄鑫)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中国移动建成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

      4月28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目前已投产使用。   该智算中心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快速赋能交通、医疗、教育、能源、金融等行业大模型训练,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座与强劲引擎,带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据了解,该智算中心项目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部署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智能算力规模高达6.7EFLOPS(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聚焦“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采用业界先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架构,规模引入GPU扣卡模组、高速无损网络、冷板液冷等多项新技术,支持万张AI加速卡互联并行训练。(记者 李方)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全球科技公司加速布局AI芯片

      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于3月1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可应用于人工智能(AI)领域的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B200。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这次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是“驱动这场新工业革命的引擎”。   据介绍,B200集成有2080亿个晶体管,是上一代芯片800亿个晶体管的2.6倍,在处理给聊天机器人提供答案等任务时,B200芯片的速度比上一代芯片快30倍。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将是Blackwell架构芯片产品的首批用户。   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 AI)推出现象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为起点,美国主要科技公司纷纷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带动人工智能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的浪潮。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转向计算密集型大语言模型,构建复杂人工智能系统所需的数学运算与图形芯片的工作方式相似,需要同时进行大量简单计算,高性能图形处理器便成为训练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   数据、算法和算力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三大支柱。人工智能的数据模型对高性能、高算力的AI芯片需求极大,加之人工智能各领域应用快速发展,推动芯片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目标转向高算力、高灵活性和低功耗。   原本在图形处理器领域先行一步的英伟达公司就此找到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凭借AI热潮的助力,该公司股价一路攀升,一度跃身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反映了全球科技公司对于AI算力需求的激增。   随着Sora、“双子座”等大模型的相继推出,基于大模型的诸多应用逐渐落地,AI芯片供不应求的状况或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   科技公司要想在大模型竞争中赶上潮流,就必须构建强大的算力设施,AI芯片正成为瓶颈。据估算,英伟达AI芯片目前占据全球该领域销售额的70%至80%。   目前谷歌、微软和“元”公司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自研AI芯片,加入人工智能芯片竞争。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也宣布加大投入,以期挑战英伟达的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12月,超威半导体发布了可用于训练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的MI300系列芯片产品。   在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中赚到最多钱的是那些提供工具的人,而不是寻找金矿的人。今天,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可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记者 吴晓凌)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我国加速建设产品数字护照体系

      “就像我们在跨国旅行中需要有护照证明身份,未来,产品在跨国贸易流通过程中,也需要数字护照实现对其全生命周期质量、环境、安全等数据的记录和证明。”2024星火生态大会举办期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胡升表示,加快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势在必行。   近日,2024星火生态大会在福建厦门举行。大会围绕网络标识、数据要素、新型互联网、人工智能四大专业领域,汇聚各行业代表共议新技术趋势。其间,中国产品数字护照的推广落地成为关注热点之一。   产品数字护照是一组特定于产品的、可通过数据载体电子化访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信息数据集。其最早由欧盟提出,旨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确保其境内产品符合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和社会责任标准。   李胡升表示,近年来,欧盟率先出台一揽子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推动产品数字护照落地实施,全球产品制造和贸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欧盟最重要的进口对象,我们应积极、审慎地跟踪关注和自主谋划,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品数字护照体系,以‘互认’代替‘接入’作为总体应对策略。”他说。   李胡升介绍,现在的产品数字护照基于当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深度整合。其内容涵盖产品碳足迹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效能、回收等系列信息。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联合产业各方,面向电池、纺织、钢铁、电子等重点行业,推进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系统建设,探索行业应用场景,协调国际互认互通,加速推动构建我国综合性产品数字护照服务体系与产业生态。   “电池行业是欧盟产品数字护照的首选行业。为电池产品赋予数字护照,已成为全球电池产业链参与者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家刘斌说,不远的将来,只有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及电池产品数字护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此,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于2023年底共同发布《推进中国电池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倡议书》,持续推动电池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同,加快我国电池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   “产品数字护照的生成及管理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多方数据源,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专家常如平说,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国需要加强统筹谋划,运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建立可支撑各行业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可信归集、存证、共享、认证和流通。(记者 符晓波)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纯电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会“跑”了

      身高163厘米,体重45公斤,可以负载5公斤重物,奔跑速度达6公里每小时,能在盲视状态下通过障碍物……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人形机器人专场活动上发布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这是全球首例会“跑”的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这一专场活动为2024中关村论坛的一部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天工”配有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操作算力达每秒550万亿次,每小时能稳定奔跑6公里。在盲视情况下,“天工”能够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遭遇磕绊、踏空等情况也可以敏捷调整步态。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相关研究显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出货量达140万台。   “一方面,现有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没有考虑人或动物的脊柱构型,在完成匍匐、攀爬等方面缺少灵活性;另一方面,传统运动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运动,基于大模型的决策规划尚未成熟。对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来说,任务成功率有待提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说。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京城机电副总经理滕明智透露,下一步北京将重点围绕具身智能典型应用、技术标准和核心零部件等,完善产业链布局,构建人形机器人的强大生态体系。(记者 史诗 华凌)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公布

      交通运输部近日公布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方向)。经自主申报、相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鄂尔多斯市公路货运与城市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等3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   此批入选项目聚焦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面向公路货运、城市出行服务、末端配送等场景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智能交通技术与交通运输业务的深度融合,以新技术赋能提升运输服务效率、提高基础设施建管养运智能化水平。(记者 韩鑫)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AI+教育”,下好先手棋

      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促使教育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从数字人助教到答疑大模型,从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到智慧学习平台,从智能翻译到数字体育教练……“AI+教育”应用场景广泛,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注入了科技动能。   “AI+教育”现状如何?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未来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基础   “大语言模型”加速开发   “小北老师,地球为什么是圆的?”“鲫鱼睡觉时为什么睁着眼睛?”在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每到下课铃一响,就能看到学生们围着一块一人高的电子屏,争相向名叫“小北”的“数字老师”提问。   屏幕中的“小北老师”发型整齐,脸型方正,身着白色衬衫,手持红色教案,一脸微笑、不急不缓地帮学生答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论是语文、数学、天文还是地理,都难不倒他。   不久前,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电力系统基础”的课堂上,迎来一位“AI助教”。这是天津大学教授刘艳丽同科大讯飞联合研发的数字教学助手。这款“AI助教”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数字老师”,二是“答疑大模型”。   “‘数字老师’是以教师形象仿真模拟出的虚拟数字人。”刘艳丽介绍,“‘数字老师’的教学视频无需教师亲自录制,只要把课件讲义导入后台,就可以快速生成授课视频。‘数字老师’还能基于课堂上收集的学情数据匹配作业库,分析不同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   “答疑大模型”是一个人机对话大模型系统,学生通过手机、平板或电脑登录即可实现交互式答疑辅学。该系统能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答疑诉求,给予学生专业、准确、详尽的解答。“系统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根据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自测,形成‘一人一案’的学习建议。”刘艳丽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AI+教育”的各种应用场景纷纷落地校园。外语课上,“数字翻译”会实时切换各种语言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发音打分;数学课上,智能分析系统能根据试卷上的解题步骤快速分析学生的知识短板;体育课上,智能机器人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能测试,提供运动数据的综合分析……AI走进日常课堂,成为老师传道授业的得力助手,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   为什么“AI+教育”在近年取得明显进展?这与人工智能领域多款大语言模型的开发关系密切。所谓“大语言模型”,是指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内容生成方面能够完成过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阿里云“通义千问”、科大讯飞“星火”、昆仑万维“天工”……2023年,多家国内企业和机构相继发布大语言模型并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中国已有超过19个大语言模型研发厂商,其中,15家厂商的模型产品已通过备案。凭借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知识问答、文本生成等通用能力,这些大语言模型产品一经推出,便在教育领域刮起了旋风。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下,中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快速成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3年间中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今年,通用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领域的融合创新有望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已广泛赋能到智能教育等多个应用领域。   动能   国家层面统筹推进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堂体验和学习效率,还让教育普惠更多人,助力解决教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现象。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家阅读了《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今天请你们谈谈读后感。”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一节阅读课上,老师对学生说。令人惊讶的是,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只来自北京本地,还有该校兰州分校的学生。他们虽然远隔千里,但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犹如同处一间教室,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这是教育部日前举办的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展示的一节“智慧课堂”。通过智能化系统,学生们可以跨越山海,接受同样的教育。   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普惠性,猿辅导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也有着相似经历。   “在一所偏远山区学校,有学生问什么是相对论,当地教师答不上来,人工智能却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清楚。”程群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不少孩子带来改变,甚至通过提升学习兴趣,解决了部分学生辍学的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然而,不同于过去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应用模式,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教育数字化”具有技术门槛高、应用范围广、普及投入大等特点,需要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才能下好先手棋。   为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AI+教育”项目的落地。教育部日前公布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基地试点,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各地也在鼓励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工作。比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天津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优化实验教学等。   颇受社会关注的是,教育部日前明确提出,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   据了解,这个大模型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知识积累、规模应用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通过4个环节完成模型开发——打造模型基座,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组织一流学校,科学训练模型,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发动广大师生,众测调优模型,解决“优不优”的问题;聚焦业务需求,推动模型应用,解决“强不强”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坚持“应用为王”理念,打造最佳智能应用,立足教育领域知识储备的优势,优先在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10个场景上推动垂直类应用。   “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打造生成式教育专用大模型,力争通过更强的算法、更好的语料、更优的服务来打造行业大模型的示范标杆。”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   方向   科学化规范化应用   新技术在一个领域的应用,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不例外。当前,国内智能教育平台已经涵盖众多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教育场景形式更活、链接更多、辐射更广。但是,这些应用一定程度上存在系统设计不足、开放程度不高、创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也会给予一些经费支持,不少学校购买了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与软件。不过,从教学一线来看,AI技术使用较少,只有个别教师在尝试。很多老师并不会用,也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这些设备就只能闲置了。”胡婧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名中学教师,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面对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有效选择和恰当使用?面对大数据的精细化分析,如何让教学模式更加精准化?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给学生带来的多样化学习渠道、广阔视野,该如何应对?   受到挑战的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近日,“AI+作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当学生用上AI,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作业,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秒出”答案。   “AI+作业”会变成“偷懒神器”吗?很多家长为此揪心。北京的王女士前几天发现上初中的女儿在写作文时,悄悄打开她的手机,下载了一款生成式AI软件。女儿输入作文主题并生成文字后,一字不差地抄在作业本上。   “写作文要的是真情实感,考察的是学生的文字能力。如果孩子为了图省事,长期使用AI,就会产生思维惰性,非但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还会对AI产生依赖。”王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使用人工智能抄答案,归根结底是一个管理和引导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AI。某种程度而言,AI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做到规范用、科学用、不滥用。”胡婧说。   事实上,类似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呼吁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培训教师等,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文件建议,将在课堂上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最低年龄设定为13岁,并呼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人工智能为教育系统创造了机会,但需确保学习者的利益得到优先考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总监安娜·克里斯蒂娜·达迪欧说。   “人工智能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给教育界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蔡新元表示,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发展和需求。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应当坚守教育初心,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说。(记者 卢泽华)

    了解详情

  • 30

    2024.04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榕召开

      为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推动数字福建建设高质量发展,4月29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座谈会在福州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省长赵龙出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邓中翰出席并发言,省政府党组成员康涛主持,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讲话。   王钦敏以数字福建建设的亲历者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回顾了数字福建发展历程,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福建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引导新生产要素与先进生产力同频共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抓住数据要素发展的重大机遇,强化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和政策研究,以新政策引领新方向、新技术提供新支撑,让新要素释放新价值、新应用激发新活力。要推动数据资源价值再造,加大公共数据开发应用,先行先试开拓数据资产新空间,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要加强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数据要素的标准质量,形成加快推动数据有序共享和高效赋能的运行机制。   受省委书记周祖翼委托,赵龙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开启了我省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整合开发、流通交易,努力让数据随时可见、可用、可变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必须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攻坚突破,以“想得到就能快速得到、想转出也能快速转出”为目标,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提高数据供给质量,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拓宽数据应用场景,让数字全面赋能各行各业,一体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数字福建建设,我们将以举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各位院士专家提供良好条件,为广大数字企业搭建广阔舞台,共同谱写数字中国建设新篇章。   会上,中国联通、华为、百度、省金投、新大陆、长威信息、博思软件等企业代表,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结合各自领域和福建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作了交流发言。(记者 林宇熙)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福州市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开始征集

      根据福建省数据管理局关于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文件和市政府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卫星应用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福州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公开征集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应用场景案例。   征集范围   卫星应用领域   北斗规模应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或示范性,数据详实,旨在反映卫星应用在提升作业效率、辅助管理决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成效。   人工智能领域   政务、民生、行业建设等领域,以清单(附件1)中的24个场景方向为主要发力方向。   申报材料及方式   填写《卫星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项目情况》(附件2),通过企业注册地所属辖区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报送(各业务主管部门联系方式见附件3)。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附件1—3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细数福州专利产业化“点金之笔”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2024年福建省专利产业化十佳案例公布。由省农科院、省质检院、国网福建电力等多家在榕单位、企业参与的案例入选其中,占总数一半。这背后有哪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点金之笔”·高价值专利如何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突破?近日,记者走进各大科研院所,寻找“知产”变“资产”的关键答案。   国网福建电力双创工作人员介绍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记者 叶诚 摄   一场网络竞拍会   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   “目前专利在行业内的领先情况如何”“有没有企业已经看中了”……今年以来,省农科院成果处副处长臧春荣总是一有机会就和科研人员聊专利的事。自从去年那场激动人心的专利网络竞价会开拍以来,她一直在等待新的机会,再“物色”一批高质量专利,再搭一场网络竞价会,再加速推进一批专利“落地生金”。   去年底的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上,全场涌动的热烈情绪让臧春荣仍记忆犹新。最后10秒,最高报价240万元;4秒,285万元;1秒,305万元……随着网上竞价进入倒计时,大屏幕上的专利“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报价逐秒刷新,就在竞价结束前最后一秒,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举以305万元的高价成功抢拍,引得现场一片沸腾,尖叫不断。   一场网络竞拍会,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臧春荣介绍,以往,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手段较单一,基本依靠协议转让,专利知晓度、交易透明度都有待提升。如何有效“搭台”,让更多专利价值被市场发现?   随着福州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省农科院等三家在榕高校院所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这场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正是省农科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探索。   提前两个月多轮征集筛专利、广泛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预公告……省农科院最终从77项待转化科技成果中筛选出7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在福建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挂牌,继而拉开了一场面向全国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专利)网上竞价。当天的竞拍会签约及竞拍成交总金额高达1320万元,其中70%的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科研人员。   科技成果“挂牌与竞价”模式,引发的连锁效应不止于此。不久前,省农科院两项玉米新品种“黄金棒696”“宝景520”一经上网挂牌,河南宝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马带队赶赴福州,以600万元加提成的价格成功交易,刷新该院玉米品种转化的历史最高价。目前,另一项油柰新品种“晚黄金”也在拟挂牌交易中。   一次强强联手   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凭借施工简易、性能优异的特点,环氧树脂接缝胶几乎成为业内公认的首选防开裂装修材料。然而,该产品在使用时会出现透黄现象,透黄的发生受施工条件和应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责任难明晰,且又有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一度成为建筑装修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不少企业深受其害。   作为一家生产接缝胶的企业,福州金博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剑锐心有不甘。“曾经有河南企业用过福建不合格的接缝胶,直呼企业是骗子。”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联系厦门百安兴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勇强,找到了省质检院和福州鼎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商讨联合技术攻关。   在这场多方奔赴的联合中,既有科研单位,也有原材料及成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四方各显神通,合力攻关,共同研发出专利《一种化学建材透黄风险评价的检测方法》,让创新成果从“0到1”。   接下来,又该怎样完成从“1到N”的跃升,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标准一直是我们研究院的优势所在,我们采用‘专利和标准融合’方式,对专利进行规范化的推广利用。”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首席专家、该专利第一发明人李捷介绍,他们还用这一方法协助“12315”处理投诉,承接政府产品风险监测,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该专利还一举拿下2023年度福州市专利奖金奖和福建省专利奖。   创新接力的步伐不止于此。该专利又马不停蹄参与专利开放许可,与惠兴、三棵树、鑫振成3家企业完成交易并通过备案。“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企业质量事故的风险成本,也让我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创新资源。”福州鑫振成建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今,在专业检测技术的护航下,环氧树脂胶粘剂等产品质量水平有效提升,让更多优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一场持续不断的“航行”   在4000多件专利中掘金   走进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二楼展厅,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科技馆:在高压站间穿梭飞行的无人机模型,装满十几个瓶瓶罐罐的绿色环保材料,“三代同堂”的迭代升级版承载小车……站在这些展品前,国网福建电科院相关负责人翁孙贤如数家珍,“这里陈列着我们电网防灾减灾差异化、高能级配电网与储能应用技术等七大系列30多项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在一排形态各异的承载小车前,翁孙贤停下了脚步。他告诉记者,这些小车专门用来转运变电站、配电站房10kV中置式开关柜,有效解决了原有转运车转运过程易倾倒、操作耗时费力等系列难题,“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可是我们集结了13项专利的拳头产品,单这一款专利产品新增销售额就超1000万元。如今,这款产品还在不断迭代升级,这旁边就是它的‘爸爸辈’和‘爷爷辈’产品。”   眼前只是国网福建电力“知产”变“资产”的冰山一角。2023年,国网福建电力专利许可数量达45项,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单位超30家。国网福建电科院是福州的“专利授权大户”,几年时间企业年专利授权总量就翻了几倍。拥有博士学位的翁孙贤如今的工作是管理企业4000多件专利,从中挖掘培育出更多专利“潜力股”。   但要管好这4000多件专利可并非易事,更何况每年还有新专利在不断涌现。如何让“含金”专利沿着正确航道远航?国网福建电力打造专利“启航、导航、护航、巡航、远航”的专利产业化“五航一体”工作法,将系统管理的“触角”延伸至专利素养提升、专利技术布局、核心专利孵化、存量专利筛选等全领域之中。   例如,“专利巡航”对企业4000余件专利分级分类评价,其中,构建企业300余件高价值专利可转化资源库,推动存量专利实现快速转化,处置超100件低价值专利,减少专利维护成本。(记者 沐方婷 通讯员 林丽媛)

    了解详情

  • 25

    2024.04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城市选拔赛全面启动!

      4月24日,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城市选拔赛广州、苏州率先开赛,杭州、福州也将于本周内全面展开。今年有来自全国各省的500余支参赛队伍,入围城市选拔赛的300多个参赛作品不仅覆盖了电力、通信、政务、金融、医疗、交通、教育、航空等重点信创行业领域,更延伸至餐饮、文旅、养老、制造等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通过选拔赛,各城市将选送晋级作品至全国总决赛,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将在福州举办全国总决赛决出一二三等奖。   信创赛道负责人介绍,从报名情况上看,与往届相比,今年具有三大特色:   一、头部企业参赛占比上升,超过45%。“头部企业在市场布局、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体系相对完整,他们的参赛,从侧面体现了各重点行业对信创工作的重视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数字领域新生团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示范带动效果。”专家介绍,通过报名数据,还可以看到,各级厂商、初创团队、科研院校的参与度以及其作品的完善度也在提升,“参与团队的多样化与丰富度,意味着这一赛道经过五年的发展与沉淀后,开始形成良性生态架构。”   ▲广东城市赛专家会议   二、行业属性增强,垂直领域扩大。根据报名数据分析,今年除党政办公和基础软硬件厂商相关作品外,涉及能源(电力、石油、风力、水力等)、通信、交通相关行业的作品比重较大,在四大城市赛区中,皆有以上相关行业的众多作品参赛。另外,医疗、教育、航天航空、文旅,乃至建筑等行业数字化应用作品的增幅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信创赛道专家组组长李冬介绍,“这与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互为佐证,数字化领域的创新最终需要实现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那么,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与行业垂直领域需求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就是种必然。”   ▲苏州城市赛开赛现场   三、参赛作品的丰富度、创新性与应用场景更贴近生产生活需求。“赛道设立初期,以OA、管理平台、运维平台为主的参赛作品较多,今年涉及智慧餐饮、物联操作、无人机、安防、ERP、GIS等,结合用户场景、运营端实际应用结合创新的参赛作品就明显增加。”赛道负责人介绍到,在福州赛区的参赛作品中,就有涉及电力的“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聚焦机场应用场景的“智慧机场安检管理系统/行李管理系统/航空配餐管理系统”;关注城市水利体系的“城水安全——水利科技智慧大脑”等。“这也可以反映出伴随产业发展,赛事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并带动参赛作品设计趋向应用创新与转化落地的需求。”   信创赛道是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常设赛道。目前,第六个年度的选拔赛已全面启动,作为国内首个以“国产化数字生态”为主要方向的专业赛道,一批批信创成果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注入“活水”,对助推信创产品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政、企、学、研、用”全领域信创生态的繁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详情

  • 24

    2024.04

    福州出台八条措施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州市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八条措施》。企业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最高奖励1000万元。   《措施》提出,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试点企业改造完成后,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数字化水平评定,等级达到二级的企业,按照规定改造范围实际投入的7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的企业,按照8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以竞赛方式,评选出通用性强的综合型成套解决方案和产品,以及单点场景解决方案和产品,分别给予200万元、40万元奖励,供企业免费使用。支持试点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对贷款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支持。   作为我市工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内容,《措施》从项目、平台等不同维度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的,按项目实际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赋能平台、行业特色平台、服务应用平台,按项目实际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我市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的企业,给予相应额度的奖励。   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智改数转”成为广大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措施》提出,对技改项目年度技改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额达500万元(含)以上,按其投资额的3%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应用软件企业(含涉软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实行风险补偿,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对工业企业核心业务上云、基础设施上云、工业设备上平台,分别给予不超过2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补。同一企业同时开展多类型“上云上平台”的,可叠加享受。   福州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省级奖励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50%的配套奖励。(记者 颜澜萍)

    了解详情

  • 19

    2024.04

    信创赛道选拔赛18日开启 在4个城市举行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选拔赛将于18日至29日,在福州、杭州、广州、苏州4个城市举行。   信创赛道在2019年设立初期以“鲲鹏”命名,寓意国产化数字生态和产业链条的腾飞与崛起。2023年起,该赛道正式更名为信创赛道。今年信创赛道将从“信创产品适配”“实际上线运行”“供应链成熟稳定”3个层面展开评审。   作为信创赛道历年常设重点方向,“行业应用赛”赛题将继续以“繁荣信创生态,建设数字中国”为主题。信创赛道专家组组长李冬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赛题新增了一些技术指标,最重要的两点是“国产化程度”与“供应链安全”。   “国产化程度”不仅是指对国产化运行环境的支持程度和适配深度,还包括核心技术上要求具备自主可控架构研究设计、适配攻关、知识产权、原创技术等的原理或实现效果。“这要求参赛作品,须以国产处理器为算力底座,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为开发运行环境,实现全系统的全栈国产化。”李冬说。   “供应链安全”要求结合参赛作品采用的软硬件产品,展示说明其所涉及的上下游供应链,比如应用软件所涉及的开源代码、硬件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等供应链上游产品的成熟稳定程度,以及对可能存在的供应链风险是否有对应的措施预案等。李冬介绍,这就要求参赛者在选择上下游产品纳入其设计方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功能性能需求,还需要对产品的供应链风险有一定的了解,尽量选择供应链成熟度高的产品纳入参赛作品里。(记者 梁凯鸿)

    了解详情

  • 18

    2024.04

    福州大学超算团队连续五次获全球一等奖

      喜讯从上海传来!记者从福州大学获悉,福州大学团队在2024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简称“ASC24”)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全球一等奖。这是自2018年以来,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第五次蝉联ASC总决赛冠军。   ASC24总决赛要求参赛队伍在3000瓦功耗约束下自行设计并现场搭建小型超算集群,运行优化一系列前沿科学与工程应用,如国际通行基准测试HPL&HPCG、大模型推理优化、渗流数值模拟、火星大气模拟、新型材料结构计算等,并参加英文答辩。此外,参赛队伍还通过跨团队、跨地域合作,共同挑战地震波模拟赛题。   赛题有多难?以其中的大模型推理优化挑战赛为例:大语言模型推理任务要求要参赛者使用AquilaChat2-34B模型并使用量化方法优化,以达到更快更准确地推理。   “AquilaChat2是可以为人类答疑解惑的AI模型,如同我们熟知的ChatGPT,只要我们输入指令,AI就能帮我们写汇报、写文案、做PPT、画画等。”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成员廖文焘介绍,这次总决赛就要求参赛队伍优化AquilaChat2的大模型,使得AI的回答效率更高、更精准。   经过近一个月的测试和实验,福州大学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取消贪心算法、提高显存利用率以及动态调整批处理大小等,使得AquilaChat2的回答速度提升至原来的1.5倍。   福州大学参加本届赛事的队员均为该校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本科生,包括廖文焘、俞炜昆、陈昕、彭诗忠和吴骏文等优秀学子。他们现场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AI赛题与科学计算赛题,展现了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据悉,ASC竞赛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学生超算竞赛,是世界三大超算竞赛之一,该项赛事旨在通过大赛平台推动各国及地区间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发挥超算的科技驱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   本届ASC竞赛吸引了全球300余支高校代表队报名参加,经预赛选拔,25支国内外高校队伍晋级于上海举行的总决赛,其中包括世界三大超算竞赛的冠军队伍,是竞争极为激烈的一届比赛。(记者 梁凯鸿)

    了解详情

  • 17

    2024.04

    “AI医生”加“数”前行——数据要素赛道火热进行中

      整洁明亮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大楼里,病床边的“AI医生”温柔细致询问患者病情和术后感觉,提醒按时吃药和饮食禁忌,对患者提出的医学科普问题对答如流,通过讲故事、放音乐,及时提供安慰鼓励和情绪支持……   这个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智慧医院场景,正是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的赛题场景之一。   这道《“肝”柔相济,大模型开创肝病医患交互服务新格局》赛题,由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共同出题,要求参赛团队创建一个AI助手,该AI助手能够在阅读病人的个体化病历数据后,回答该病人在关键医疗场景中提出的关键问题。   “赛题针对的是‘又忙又累’的医生和‘委屈不解’的患者这一‘医疗痛点’问题,选手通过大模型研发的‘AI助手’要能减少医护人员简单重复劳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覆盖医疗服务的全周期场景”,出题单位代表、孟超肝胆医院大数据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赛题设置极具挑战性,聚焦智能医疗的前沿领域,主要考察选手的大模型设计和训练能力。   大模型训练需要耗费大量算力资源。据了解,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专门为参赛选手开放提供免费优质的国产算力资源,帮助选手节省参赛成本、加强技术创新,让“AI医生”加“数”前行。“提供顶级国产算力支持,既能为参赛选手开发精准、高效的诊疗AI系统,促进医疗健康领域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数字赋能医疗健康等关键行业的重要举措。”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肝’柔相济”这一赛题已经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华为、腾讯、京东、小红书、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以及多家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团队报名参赛,聚集了智能医疗领域的头部资源。这也是数据要素赛道汇聚数据资源,积极发掘数据要素技术和前沿应用,推动数据要素产业链发展和数据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要素越来越深度融入医疗健康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群众就医获得感。据悉,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研发使用的“孟超肝病外脑系统”曾入选国家卫健委“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最佳案例”,诊断准确率超过95%,核心的“智能图像识别模块”就来自2019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成果转化。而作为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的出题方之一,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将在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主办方的指导下,通过优中选优,对“AI医生”的医疗落地场景能力进行评估,积极推动比赛项目成果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福州市电子信息集团等合作单位,采用智力众包的方式和精英选手们开展合作,攻克医疗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中的关键难题,为医患交互的革新性服务贡献重要力量”,孟超肝胆医院大数据研究所负责人介绍。   

    了解详情

  • 12

    2024.04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 ·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全新启动!

      由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主办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DCIC 2024)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吸引了众多优秀选手报名参赛,共同角逐12大赛道奖项。为更精准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赛事组委会在最受瞩目的数据要素赛道中增设“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鼓励参赛者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数字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全新赛题于4月11日正式上线,同步开启报名通道。   出题单位   福建万福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数据一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赛题任务   鼓励参赛项目围绕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展开,如农业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文化保护等,体现数据应用的实际效果;鼓励参赛项目运用“福建省数据应用开发服务平台”所提供推荐数据目录进行应用场景方案编制和建模,以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鼓励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实现乡村振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赛题链接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正不断发挥数据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驱动力,利用数据科技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乡村需求,精准制定发展策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该赛题的设置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探索数据科技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实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强调数据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数据资源的集成利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和服务。期待通过本次大赛,汇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共同探讨和实践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路径,促进交流合作。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由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福建万福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数据一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出题,赛题奖金池共计十万元。   组委会诚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团队、社会开发者等各路英雄积极报名与参赛,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即日起至4月30日登录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官方赛事平台(www.dcic-china.com)即可报名参赛。   对于入围决赛的参赛作品,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将提供生态合作支持,优先考虑落地试点示范项目,并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了解详情

  • 10

    2024.04

    福州数字人民币交易额突破2500亿元 居全国前列

      数字人民币在福州试点已满2年。2022年3月底试点以来,福州持续加快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建设,从零售商超、民生缴费、交通出行、文旅医疗等通用类场景实现全覆盖,到财税、土地拍卖、智能合约等特色场景多点开花,福州数字人民币应用“扩面、增量、提质”成效显著,有效推动数字人民币产业新发展,高质量服务“数字福州”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市民排队体验用数字人民币消费。记者 石美祥摄   全省约7成交易出自福州   截至2月底,福州累计完成数字人民币交易(含兑换、转账、消费)7031.73万笔,占全省的73.51%;累计完成交易额2529.03亿元,占全省的69.15%,交易额位居全国前三。   “用数字人民币缴税真是太方便了,一个账号全国通用,异地缴税也不用在当地再开账户,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福建方正立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办税员柯女士说,近日在永泰县办税服务厅通过数字人民币,为公司的异地建筑工程项目扣缴税款后,连连称赞“好用”。这是福州试点的数字人民币在税务系统应用带来的便利。   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持续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试点首年就实现多项区域内首笔业务落地,包括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高速公路全场景应用、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采购碳汇交易、全国首家三甲医院数字人民币医疗场景等全国首创应用场景,实现交通出行、生活缴费、就医购药等“八大全国通用类场景”和财税领域、榕台融合消费等“五大福州特色类场景”全面推进。   融入更多公共民生领域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引金入榕”工程,成效显著。为了进一步加快“引金入榕”,去年我市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实现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奖励发放。市财政局则积极探索预算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薪资发放和日常运转资金方面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在福州财政集中支付业务领域应用场景的新突破。   去年,我市出台《2023年数字人民币试点行动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医保局、文旅局、城管委、建设局、国资委等也出台了在相关领域探索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的有关措施,在全市形成“1+1+N”的政策体系,加速推动数字人民币融入公共民生领域,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对公、政务”等领域场景创新。   目前,我市已落地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教培预付资金监管、基金支付服务、发放高企认定奖补资金等全国、全省首个应用场景超30个;完成财政一体化系统改造升级,实现438家福州市预算单位使用数字人民币发放津补贴、财政奖补及日常支出,金额3.52亿元;将数字人民币支付接入各缴税渠道并上线移动端直连缴税功能,推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全场景缴税。   此外,朴朴超市、永辉生活、瑞幸咖啡等上线数字人民币钱包快付功能,提升线上交易额。福州市政务服务APP“e福州”也上线数字人民币商户便民地图,为市民体验数字人民币消费提供便利。   打造线下“数币”体验区   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人民币产业联盟“朋友圈”扩大,26家单位加入联盟,涵盖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相关企业。至此,联盟单位增至63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   在培育特色树标杆方面,我市圆满完成第五届、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数字人民币方面的各项工作,举办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分论坛、应用成果展,发行主题硬钱包,开展促消费活动。其间,全市数字人民币钱包日活跃数同比上升78.74%。   我市还围绕文旅商贸、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区建设,落地鼓楼“东成熙就”数字人民币商圈、台江万达数字人民币消费示范街区、永泰嵩口数字人民币小镇等,打造多点位线下数字人民币体验区。   在服务两岸促融合方面,我市为台胞融入大陆生活提供更多样、更便捷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台胞持台湾居民居住证、来往大陆通行证最高可开立个人一类钱包,还可以通过福州地区中国银行网点柜台进行申领、充值全国首款“两岸一家亲”数字人民币硬钱包。   “‘拓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人民币交易量实现新突破’写入了2024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是落实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举措。”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市委市政府、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挥数字人民币“新基建”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把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与支持实体经济、加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数字人民币良好应用生态。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