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ICT人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发布时间:2024-04-11 10:21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推动经济复苏、行业增长,是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加强ICT领域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金钥匙”。不过,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面临ICT人才缺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腾飞,ICT人才更为紧缺。安永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ICT人才缺口超过2000万,较2020年扩大一倍。我们不禁要问:新时代的ICT人才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ICT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当务之急是加快产教融合步伐,进一步优化完善培养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8%。其中,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

  当前,我国主要面临区域性人才缺口与特定层级人才缺口两类人才供需挑战。安永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超过50%的ICT相关岗位需求缺口为“3~5年工作经验的基层技术人才”,大半企业自身数字化技能储备不足。如何在行业风口来临时,加快重塑ICT人才培养生态、培养更多行业人才并让更多人具备ICT相关技能,推动行业与全社会“乘数字化东风而上”,成为当务之急。

  特别是面向堪称“人才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领域。以OpenAI的ChatGPT团队为例,统计显示,该团队的87名员工中,研发人员为77人,占比达89%;应届毕业生11人,占比达到13%。来自斯坦福、加州伯克利、麻省理工等知名院校的毕业生不胜枚举。不难看出,OpenAI的成功也是美国高校与企业人才供需对齐的成功。

  “敢问我们有哪家科技企业是这样的人才结构?”华为ICT产业战略规划与发展部部长惠涛的发问值得更多人共同思考:究竟需要怎样培养人才才能更好地支撑ICT产业发展?

  技术是根,人才为本。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ICT人才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在更高效地培养契合行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同时,从价值观塑造、技术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对齐校企间人才供需的“颗粒度”,从而形成完整、闭环的ICT人才培养体系。

  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持续加强技术攻关,深入通信与计算的理论本质,在数学与算法、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与工程技术、标准与专利等领域持续投入,构建起底层技术优势。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企业在对一个产业的挖掘过程中势必需要更多人才作为支撑,这为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指引;另一方面,企业在产业内长期投入后,已经具备输出人才培养体系的能力,而不再是单纯的人才需求方,传统的人才培养路径逐渐无所适从。

  因此,加快产教融合步伐刻不容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大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傅育熙表示,我国可以更多借鉴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人才培养经验,鼓励校企间基于特定技术开展长期人才合作,并为高校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间搭建更通畅的沟通桥梁,从而确保技术需求和人才培养间的无缝衔接。

  举办高水平科技比赛是了解行业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可行方式。在日前举办的华为ICT大赛2023—2024中国创新赛总决赛上,来自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院校的50支队伍在厦门大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决:不论学术、不谈课业,只比拼谁能用ICT技术为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好的助力。在这里,技术能力成为人才与岗位对接的重要标准,有效推动形成校企间良性ICT人才培养生态。

  ICT人才培养需要不忘“从0到1”的创新初心,牢记以实际应用服务社会的创新使命。

  “后疫情时代,全球范围内出现很多抑郁症患者,我们队伍带来的是基于多模态的交互式抑郁症初筛系统,能够做到智能对话问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苏同学正在攻读研究生二年级,据他介绍,这套系统包括智能医生和多模态数据采集两部分。其中智能医生部分包含一个能够交互的“大脑”,通过分析患者的音频与语义信息,有望成为医院医生进行问诊的重要依据。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形势十分严峻。能够提早发现抑郁症患者并促使医疗资源及时介入,对于保护我国公民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即便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能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热点或痛点问题,凭借自身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或是产出造福一方的项目,或是推动相关领域基础科学进步,这应该是当下ICT产业热烈期盼的人才及其所必备的素质。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这一创纪录的数字对全社会吸纳就业提出严峻考验。机遇与挑战并存,ICT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激增,创新型、应用型ICT人才持续受到追捧。特别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人才成为“香饽饽”,广受各行各业欢迎。

  人才培养,政策先行。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人才成长和创新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表示:“举办高水平科创竞赛是推动‘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是提高师生创新能力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届华为ICT大赛中国创新赛首次与高校联合举办,吸引了全国130所高校的467支队伍近1400名学生报名参赛,这是华为推动校企合作、助力高校ICT人才培养的又一创新性实践。

  在本次总决赛上,记者看到,参赛作品丰富,参赛队伍通过所学华为ICT技术,结合电力、交 通、物流、医疗、环境、能源、农业、文化等行业痛点,解锁更多个性化应用新场景,例如智慧农业巡检机器人、壁画修复与生成模型、清洁能源发电预测管理系统、聋哑人手语翻译系统、留守儿童学习陪伴助手等。作品将创新性与社会效益充分融合,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每一次ICT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人的智慧与汗水。从电话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从移动通信的崛起到5G时代的来临,每一次技术迭代、产业变革都凝聚着无数ICT领域人才的智慧结晶。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技术不断迭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着力量。

  ICT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鱼水相依,人才的最终归处是造福社会。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ICT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继续加强ICT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积极探索行业未来技能框架,衔接评价认证体系,进一步适配培训教育服务,从而让更多优秀人才在ICT领域脱颖而出。同时,随着校企联动深度融合,诸如华为ICT大赛这样的高水平赛事也会给更多“好苗子”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最终把他们培育成推动ICT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记者 岳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