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发展 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3-12-15 12:46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落脚点在于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县级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县(市)和市辖区两类,而县(市)作为县域主体,恰恰是城镇与农村的结合点、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宏观与微观的衔接点,是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夯实制造强国区域底座的关键着力点。

  创新赋能提升县域工业实力

  在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从战略全局看,县域是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基底。从面积和人口占比角度看,县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1866个县(市)约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65%、常住人口的53.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巩天啸对记者表示,从经济规模和工业经济地位看,县域经济是支撑全国经济大盘的基石。其中,工业经济发挥核心带动力量,县(市)二产增加值的全国占比保持在40%。

  近年来我国县域工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县(市)经济总量先后越过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7.8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0万亿元,再到2021年的43.4万亿元,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创新能级攀上新高度,关键变量激活增量。创新正持续赋能县域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中发布的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显示,工业百强县(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合计约28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0%,湖南长沙县、浙江新昌县、山东邹平市、江西贵溪市等13个县(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处于3.5%以上的高水平。特别是创新驱动的最大增量越发坚实。数据显示,工业百强县(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合计超2.7万家,占全国的比重约8.2%,其中74个县(市)拥有的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在山东省邹城市,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聚焦数字经济、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1+5”产业集群,全面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技改升级。今年1—10月,邹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9%,列山东省第一方阵。

  云南省安宁市则坚持创新驱动,正加快打造一批支柱型和新兴工业产业集群。2022年,云南安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超千亿元,达1259.88亿元,同比增长31.31%。

  “焕新”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传统支柱产业经改造升级焕发新活力,一批县(市)传统支柱产业积蓄了强劲的新动能。”巩天啸表示,从实施落地看,在产业发展层面,县域正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接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快速,工信部发布的两批次20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县(市)拥有81家,占比超四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阵容更加强大。中东部县(市)着力培育“产业+创新”双优势,而中西部县(市)承载了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溢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成果开始崭露头角,如江苏昆山小核酸产业、江苏常熟氢能产业等。

  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过程中,城乡百姓获得感更加均衡,内需潜力加快释放。报告显示,65个县(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97个县(市)的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均衡度更高。99个县(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激活县乡消费,开拓扩内需的“新蓝海”空间。县(市)消费市场的地位显著提高。2021年,县域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3.5%。百强县(市)消费规模可观。总额合计约3.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8.3%。

  报告建议,要有序推进产业育新培优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加强优势再造,加快数智赋能。以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优势动能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行。要加快构建适应县(市)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类及技术领军人才就业创业,同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和中坚农民群体的技能培训,夯实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劳动力基础。

  * * *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并形成更多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一是全力稳定县域工业经济运行,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发挥经济内循环中的县域力量;二是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瞄准成长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深入推进数实融合“以数强实”,积极推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场景在县域的落地推广,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