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部省市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孟芊、李志忠、郑震等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吴贤德等福州市领导参加会议。   刘烈宏充分肯定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进展,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峰会助力数字福建发展,借鉴数字福建成果,丰富数字中国实践。要强化创新应用,结合峰会发布的重大政策、重要报告与新产品、新技术、新突破等重要创新成果,提高峰会吸引力。要加强沟通对接,周密细致推进开幕式、主论坛和主题论坛等重要活动安排,加强宣传报道,共同把本届数字峰会办得更加精彩。   郭宁宁说,各地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延续和创新”要求,突出“新、实、专、融、精”,发挥“数据要素×”效应,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数字盛会。要健全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对照“两表四清单”,挂图作战、加快推进。要坚持守正创新,全新展示数字领域重要创新成果,创新打造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数据要素、数字产品交易流通。要做好嘉宾邀请工作,邀请高水准院士专家、龙头企业领军人,提升参会嘉宾的层次、质量和规模。要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对接落地更多数字经济重大项目。要优化服务保障,建好用好智能会务展务平台,加强全媒体宣传,确保峰会办出新特色、新亮点、新成效。

了解详情

  11月30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启动推进会在福州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主持会议并讲话。峰会组委会秘书处成员单位省发改委(数字办)、福州市政府和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郭宁宁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持续传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数字福建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在国家数据局等部委的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突出“新、专、早、融、实、精”,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工作力度推进峰会筹备和组织工作,确保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精彩盛会。   郭宁宁要求,要认真落实国家数据局和省市联席会要求,坚持部省市协同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纵向横向衔接协调,形成强大合力。要突出工作重点,围绕两岸融合发展、数据要素、数字产业、数字惠民、数字乡村等,抓紧做好总体方案优化、主要活动策划、重要嘉宾邀请、项目招商对接、数字应用体验场景创新、宣传预热等工作,保质保量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展会,强化服务保障,打造数字化会务会展平台,增强参会嘉宾和参观群众获得感,持续改进提升办会水平。要对照重点工作时序表,坚持项目化、清单化,倒排进度、挂图作战,确保安全办会、绿色办会、高效办会,为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新力量。   会上,省发改委(数字办)、福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同志汇报了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总体筹备工作情况,省直有关单位作了补充发言。   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贤德表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在福建福州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政策发布平台、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果展示平台、数字政府及数字经济理论经验和实践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力量助推数字中国建设的合作平台。福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数据局的部署要求,按照筹备会议精神,加强部省市协同联动,总结提升办会经验,细化夯实任务安排,扎实推进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筹备工作,全力以赴打造高层次高标准高质量品牌盛会。

了解详情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频频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他反复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并要求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   

了解详情

  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强调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什么是“数字中国”?怎样建设“数字中国”?央视网《天天学习》特整理学习笔记,与您一起学习。   

了解详情

01/ 05
  • 29

    2024.04

    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 中国数字人才培育行动方案出炉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工智能数字人24小时直播带货,远程大数据寻医问诊,数字博物馆引人入胜……数字化技术已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截至2022年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背后,靠的是人才支撑。   4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方案》明确,用3年左右的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春播季,工作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部署六大重点项目   如何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集聚效应?   《方案》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6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将从产业、企业、高校等层面入手,规划未来数字人才的“成长地图”和培育体系,持续优化人才要素结构和发展环境,夯实数字经济“加速跑”的人才“底座”。   近年来,数字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素质与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据测算,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新春开工首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612.5%。在不少招聘平台,图像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薪资排名领先,数字人才成为职场“香饽饽”。   要让机器人“听得懂”“干得对”,离不开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自动化生产线布局建设,必须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把庞大厂矿变成“虚拟工厂”,需要数字孪生工程师……   基于此,《方案》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放在6个重点项目首位,提出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每年将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培养数字人才,教育要唱重头戏。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符合行业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材料智能技术、智能视觉工程等一批新专业已成为高校的新选择,不仅学生青睐,就业市场也普遍看好。   《方案》提出,将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相关专家认为,数字人才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国家出台专门人才计划,通过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夯实数字人才供给基础。应强化相关应用专业和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数字人才与创新基地规划布局,尽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培养机制,推动数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建议,应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要前瞻性谋划数字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加强数字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复合型数字人才。鼓励数字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打造“校中厂”“厂中校”等,探索“教学+实训+路演”人才培养模式。(记者 华凌)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大模型为何成耗能大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运行消耗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大模型为何成了耗能大户?能耗问题会不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能耗问题?   耗电耗水量大   人工智能大模型到底有多耗能?据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AI指数报告》,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的耗电量为1287兆瓦时,大概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共同开跑、每辆车跑20万英里所耗电量的总和。报告同时提出,AI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相当于排放了552吨二氧化碳。   国外研究显示,一次标准谷歌搜索耗电0.3瓦时,AI大语言模型ChatGPT响应一次用户请求耗电约2.96瓦时,在AI大模型驱动下的一次谷歌搜索耗电8.9瓦时。   除了耗电,另有研究显示,AI大语言模型GPT-3在训练期间耗水近700吨,每回答20个至50个问题就要消耗500毫升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指出,Meta公司在2022年使用了超过260万立方米的水,主要作用是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   据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GPT-4的主要参数是GPT-3的20倍,计算量是GPT-3的10倍,能耗也随之大幅增加。   华泰证券研报预测,到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分别达到0.65万亿千瓦时至0.95万亿千瓦时、1.2万亿千瓦时至1.7万亿千瓦时,是2022年的3.5倍和6倍以上。届时,AI用电量将达到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0%和31%。   为何如此耗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大模型如此耗能?AI技术迅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带动电力需求激增。同时,对AI进行大量训练,也意味着需要更强的算力中心和与之匹配的散热能力。在AI快速迭代的道路上,电力和水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因为很多数据中心全年无休,发热量巨大,大规模电耗和水耗主要来自于冷却需求。   相关统计显示,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六成是电费,而电费里的四成多来自冷却散热,相应也会带来巨量冷却水的消耗。风冷数据中心六成多的耗电量都会用在风冷上,只有不到四成电力用在实际计算上。如今,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耗电量是10年前的近10倍。   能耗问题会不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绊脚石”?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提到,AI和算力耗能巨大,但由于计算机性能飞速增长,计算会更加高效,相当于更节省能源。当前,我国实施严格的能耗双控政策,无论是AI大模型本身还是其应用行业,对单位GDP能耗来说均有明显降低作用。   从整体能耗来看,AI大模型带来的效率提升也会抵消一部分能耗增长。随着绿电广泛应用,再加上我国逐步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转变,可再生能源对未来AI大模型发展的支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此外,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中美等能源消费大国和数据大国,具备更好发展AI大模型的资源条件和基础。   怎样应对挑战   据预测,到2025年,AI相关业务在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中的占比将从2%增加至10%。到2030年,智能计算年耗电量将达到5000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总量的5%。因此,在大力发展AI大模型的同时,必须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布局,以提供必要的电力和水资源等技术支撑。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与状态和储能紧密相连。因此,不应仅关注计算力,而是需要更全面地考虑能源消耗问题。OpenAI创始人奥尔特曼认为,未来AI技术取决于能源突破,更绿色的能源尤其是核聚变或更便宜的太阳能以及储能的可获得性,是人工智能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   为降低电力和水资源消耗,很多企业在尝试采用各种方法为数据中心散热。例如,微软曾尝试部署海下数据中心,脸书(Facebook)数据中心选址北极圈附近,阿里云千岛湖数据中心使用深层湖水制冷等,我国很多企业则把数据中心布局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   目前,可通过算法优化、开发和使用更高效的AI专用硬件、调整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以优化计算资源等技术方式来降低AI大模型的能耗,并更多采用自然冷却、液冷、三联供、余热回收等新兴节能技术,提高制冷效率以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从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上看,光电智能芯片也有助于解决AI大模型的电耗和水耗问题。   AI大模型的发展,不能仅符合高端化、智能化的要求,更要符合绿色化的发展要求。为此,从国家和地方层面上看,为缓解AI大模型发展所带来的电力和水资源冲击,有必要将数据中心行业纳入高耗能行业管理体系,并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布局。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据中心的效能,通过使用效能下限设置等方式,确保其自身的电力和水资源使用效率。还应严格落实国家能耗双控及碳排放双控政策,并将其碳足迹与水足迹纳入行业考核范围,切实推动碳足迹与水足迹逐步降低,以应对日益增长的AI大模型电力和水资源需求。(崔成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中国移动建成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

      4月28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外发布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目前已投产使用。   该智算中心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需算力的巨大缺口,快速赋能交通、医疗、教育、能源、金融等行业大模型训练,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座与强劲引擎,带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据了解,该智算中心项目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部署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智能算力规模高达6.7EFLOPS(每秒670亿亿次浮点运算)。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聚焦“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采用业界先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架构,规模引入GPU扣卡模组、高速无损网络、冷板液冷等多项新技术,支持万张AI加速卡互联并行训练。(记者 李方)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全球科技公司加速布局AI芯片

      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于3月1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可应用于人工智能(AI)领域的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B200。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这次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是“驱动这场新工业革命的引擎”。   据介绍,B200集成有2080亿个晶体管,是上一代芯片800亿个晶体管的2.6倍,在处理给聊天机器人提供答案等任务时,B200芯片的速度比上一代芯片快30倍。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将是Blackwell架构芯片产品的首批用户。   以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 AI)推出现象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为起点,美国主要科技公司纷纷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带动人工智能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的浪潮。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转向计算密集型大语言模型,构建复杂人工智能系统所需的数学运算与图形芯片的工作方式相似,需要同时进行大量简单计算,高性能图形处理器便成为训练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   数据、算法和算力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三大支柱。人工智能的数据模型对高性能、高算力的AI芯片需求极大,加之人工智能各领域应用快速发展,推动芯片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目标转向高算力、高灵活性和低功耗。   原本在图形处理器领域先行一步的英伟达公司就此找到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凭借AI热潮的助力,该公司股价一路攀升,一度跃身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反映了全球科技公司对于AI算力需求的激增。   随着Sora、“双子座”等大模型的相继推出,基于大模型的诸多应用逐渐落地,AI芯片供不应求的状况或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   科技公司要想在大模型竞争中赶上潮流,就必须构建强大的算力设施,AI芯片正成为瓶颈。据估算,英伟达AI芯片目前占据全球该领域销售额的70%至80%。   目前谷歌、微软和“元”公司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自研AI芯片,加入人工智能芯片竞争。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也宣布加大投入,以期挑战英伟达的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12月,超威半导体发布了可用于训练和运行大型语言模型的MI300系列芯片产品。   在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中赚到最多钱的是那些提供工具的人,而不是寻找金矿的人。今天,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可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记者 吴晓凌)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我国加速建设产品数字护照体系

      “就像我们在跨国旅行中需要有护照证明身份,未来,产品在跨国贸易流通过程中,也需要数字护照实现对其全生命周期质量、环境、安全等数据的记录和证明。”2024星火生态大会举办期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胡升表示,加快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势在必行。   近日,2024星火生态大会在福建厦门举行。大会围绕网络标识、数据要素、新型互联网、人工智能四大专业领域,汇聚各行业代表共议新技术趋势。其间,中国产品数字护照的推广落地成为关注热点之一。   产品数字护照是一组特定于产品的、可通过数据载体电子化访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信息数据集。其最早由欧盟提出,旨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确保其境内产品符合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和社会责任标准。   李胡升表示,近年来,欧盟率先出台一揽子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推动产品数字护照落地实施,全球产品制造和贸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欧盟最重要的进口对象,我们应积极、审慎地跟踪关注和自主谋划,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品数字护照体系,以‘互认’代替‘接入’作为总体应对策略。”他说。   李胡升介绍,现在的产品数字护照基于当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深度整合。其内容涵盖产品碳足迹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效能、回收等系列信息。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联合产业各方,面向电池、纺织、钢铁、电子等重点行业,推进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系统建设,探索行业应用场景,协调国际互认互通,加速推动构建我国综合性产品数字护照服务体系与产业生态。   “电池行业是欧盟产品数字护照的首选行业。为电池产品赋予数字护照,已成为全球电池产业链参与者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家刘斌说,不远的将来,只有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及电池产品数字护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此,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于2023年底共同发布《推进中国电池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倡议书》,持续推动电池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同,加快我国电池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   “产品数字护照的生成及管理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多方数据源,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专家常如平说,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我国需要加强统筹谋划,运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建立可支撑各行业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可信归集、存证、共享、认证和流通。(记者 符晓波)

    了解详情

  • 29

    2024.04

    纯电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会“跑”了

      身高163厘米,体重45公斤,可以负载5公斤重物,奔跑速度达6公里每小时,能在盲视状态下通过障碍物……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4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人形机器人专场活动上发布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这是全球首例会“跑”的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这一专场活动为2024中关村论坛的一部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天工”配有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操作算力达每秒550万亿次,每小时能稳定奔跑6公里。在盲视情况下,“天工”能够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遭遇磕绊、踏空等情况也可以敏捷调整步态。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相关研究显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出货量达140万台。   “一方面,现有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没有考虑人或动物的脊柱构型,在完成匍匐、攀爬等方面缺少灵活性;另一方面,传统运动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运动,基于大模型的决策规划尚未成熟。对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来说,任务成功率有待提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教授说。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京城机电副总经理滕明智透露,下一步北京将重点围绕具身智能典型应用、技术标准和核心零部件等,完善产业链布局,构建人形机器人的强大生态体系。(记者 史诗 华凌)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北京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

      26日,北京市发布加快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路线图”:到2026年,脑机接口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培育多家龙头企业;到2030年,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完善自主,培育百家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区。   在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征求意见稿)》。   根据方案,北京将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丰富脑机接口产品供给,构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推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5大领域示范应用。同时,通过建设创新支撑平台、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立检测评价体系,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去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进行布局。(记者 魏梦佳 阳娜)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

      技术攀“高”、产业向“新”,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估计会超过12万亿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将更好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决策部署,规范和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财政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   着力解决高质量供给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等难点   何为数据资产?即由个人或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   我国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据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型,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存在哪些关键点?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资产仍存在高质量供给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应用赋能增值不充分等难点,亟须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通过出台指导性文件对数据资产管理进行引导规范。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   “要以共享数字经济成果、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为目标,以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该负责人说。   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   数据对其他要素资源具有乘数作用,可以放大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行业价值链流转中产生的价值。培育和发展数据资产市场,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需要严格保护的数据,审慎推进数据资产化;对可开发利用的数据,支持合规推进数据资产化。   坚持权利分置与赋能增值相结合。明确数据资产管理各方权利义务,推动数据资产权利分置,完善数据资产权利体系,丰富权利类型等。   坚持分类分级与平等保护相结合。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鼓励按用途增加公共数据资产供给,平等保护各类数据资产权利主体合法权益。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多样化有偿使用方式。支持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使用。   坚持创新方式与试点先行相结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改革于法有据。   “通过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该负责人说。   明确回应数据资产权益保护、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数据资产安全等公众关心问题   对于数据资产权益保护、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数据资产安全等公众关心的问题,此次《指导意见》作出明确回应。   据介绍,民法典明确规定数据、网络虚拟财产按规定受到保护;数据安全法提出国家保护个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考虑到各类主体依法依规形成的数据资产前期投入了大量成本,该负责人说:“《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保护各类主体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储、管理数据资产过程中的相关权益。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权利分置要求,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数据资产产权体系。”   考虑到公共数据资产具有国有或公共属性,为避免资产流失和公共安全风险,《指导意见》在对全口径数据资产作出共性指导的基础上,有侧重地针对公共数据资产管理作出单独规范要求。比如,在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方面,“严格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在监督检查方面,“对涉及公共数据资产运营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将国有企业所属数据资产纳入内部监督重点检查范围”;在价值应用方面,提出要通过合理程序避免虚增公共数据资产价值,相关方要依法依规采取合理措施获取收益,避免向社会公众转嫁不合理成本等。   对公众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指导意见》在多个环节作出要求。比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前,“要充分评估授权运营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明确安全责任”;对公共数据资产销毁处置,“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内控流程和审批程序,严禁擅自处置”;在跟踪监测公共数据资产时,要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事件,第一时间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有效消除或控制相关风险。   从资源到资产,数据要素快速融入经济社会各环节,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更有力支撑。(记者 曲哲涵)

    了解详情

  • 25

    2024.04

    2024年度5G轻量化贯通行动启动

      记者4月22日获悉,为加快推进5G轻量化(RedCap)商用进程,打通5G RedCap标准、网络、芯片、模组、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   行动具体包括七方面重点工作,分别为标准筑基,实现5G RedCap技术标准贯通;网络先行,完成5G RedCap网络贯通;能力升级,加快5G RedCap芯片模组贯通;产品丰富,推动5G RedCap终端贯通;示范带动,强化5G RedCap应用场景贯通;安全护航,促进5G RedCap安全能力贯通;强化保障,确保5G RedCap全面贯通。   5G RedCap是国际标准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定义的一种5G技术。它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降低终端成本和功耗,有利于5G商用网络的规模普及和落地应用。业界初步估算,轻量化技术可使5G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下降50%—65%。2022年6月,RedCap在3GPP R17阶段实现标准冻结。   去年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   根据相关部署,此次贯通行动将积极推进5G RedCap标准进程,2024年9月前完成基于3GPP R17版本的5G RedCap行业标准制定,构建涵盖基站、终端、通用模组等设备的全系列测试标准体系。开展面向R18版本5G RedCap演进技术研究,推动5G RedCap技术持续演进。在网络能力建设方面,鼓励重点城市已建5G基站完成5G RedCap升级,新建5G基站支持5G RedCap,2024年12月前实现超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并按需向县城城区延伸覆盖,满足可穿戴设备、智慧汽车等移动场景的应用需求。在终端产品研发方面,围绕工业网关、摄像头、自动导引运输车等推出超100款产品,满足电力、工业、安防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着力突破5G RedCap在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车载终端设备的研发创新。   据悉,各运营商正积极推动5G RedCap应用创新和商用部署。中国移动支持5G RedCap的5G基站总规模已超10万个,覆盖全国52个城市,实现城区连续覆盖,今年将持续扩大部署规模,实现全国县级市以上连续覆盖。中国电信日前联手中国联通在浙江、贵州、广东、河南、上海等5省市现网环境下完成全频段、全制式、全场景5G RedCap商用验证,启动百城规模商用进程。(记者 崔爽)

    了解详情

  • 24

    2024.04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数据局关于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人社部发〔202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网信办,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数据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现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央网信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数据局   2024年4月2日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服务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   (二)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加快开发一批数字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数字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三)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内创新创业。推进引才引智工作,支持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   (四)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国家级人才市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园,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数字人才流动、求职、就业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五)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高级研修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力度。   (六)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在全国技能大赛专设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拔培养数字人才。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数字领域,促进高水平数字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支持各地和有关行业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   三、政策保障   (一)优化培养政策。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推进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   (二)健全评价体系。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支持各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健全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   (三)完善分配制度。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强化薪酬信息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发布数字职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   (四)提高投入水平。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各地应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符合条件人员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对跨地区就业创业的允许在常住地或就业地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五)畅通流动渠道。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   (六)强化激励引导。通过国情研修、休假疗养,开展咨询服务、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高层次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将高层次数字人才纳入地方高级专家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数字人才成长成才良好环境。   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着力造就大批高水平数字人才,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承担政策制定、资源整合、质量监管等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抓好督促落实。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数据等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主动谋划实施好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部门要确保相关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行业组织要共同做好数字人才有关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了解详情

  • 23

    2024.04

    北京信息软件业加快“拥抱”大模型

      全面拥抱大模型,探索数据驱动新机制,北京信息软件业加快布局“新赛道”。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提出6大类15个小类重点任务,计划到2027年,推动北京市信息软件产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产业集群。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等新动能正在改变信息软件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数字人等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具身智能、XR设备、智能计算机等新硬件不断对软件提出新需求,北京市信息软件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变革期。   根据行动方案,北京将探索人工通用智能前沿技术,支持攻关内容生成、检索增强生成、人工智能内容安全标识、深度学习框架、向量数据库等大模型工具类软件,搭建大模型原生软件应用商店、大模型安全靶场。以建设单体万卡智能算力中心为目标,组织攻关算力芯片、高性能通信、调度系统、容器编排等云计算关键技术。支持在教育、医疗、文化、工业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示范性场景落地项目。   北京将抢抓新业态培育先机,面向具身智能、XR设备、智能计算机、车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新终端,引导软硬件协同创新,提前布局攻关空间计算等关键软件。   北京市经信局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处处长尤靖表示,北京还将支持国产软件走向国际,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布局跨境电商、短剧、视频、游戏等互联网应用,面向欧亚地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开源治理,培育开源软件商业化企业。   据悉,今年一季度,北京信息软件业多项指标高位运行,实现增加值2379.2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两成,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接近五成。2023年北京市信息软件业营收规模接近3万亿元,并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记者 阳娜)

    了解详情

  • 23

    2024.04

    证监会16条措施精准发力 力挺科技创新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证监会日前制定并发布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业内人士指出,《措施》更加强调对于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将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   聚焦支持科技创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新“国九条”进一步指出,要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本形成,更好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创新,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定位上,《措施》明确,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要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定位。出台主板板块定位规则,突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李慧勇对记者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把“科技金融”摆在了首位。在他看来,一方面,这是强调要增加金融的科技含量,从传统金融转向现代金融;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金融要发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他认为,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凸显了现代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证监会表示,要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要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   加大对于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要能够精准地识别科技企业。新“国九条”提出,要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措施》则明确,加强与有关部门政策协同,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   稍早之前,证监会宣布拟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简称《指引》)进行修改并公开征求意见。证监会表示,科创板要始终坚守板块定位,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旨在进一步引导中介机构提高申报企业质量,推荐真正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据介绍,修改后的《指引》将第一条第一项“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第三项“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由“5项以上”调整为“7项以上”,将第四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措施》还提出,要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突出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设定申报规模上限,更加精准服务早期科技型企业。加强辅导验收、受理、审核、注册各环节对板块定位把关,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   万联证券研究指出,此次16条举措明确了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对优质未盈利的科创企业的上市支持为新政亮点。同时,证监会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针对各板块定位问题,证监会再次提及将统筹发挥各板块功能定位,强调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有利于拓宽早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大力度支持科技类企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后续将明确申报规模上限标准,对早期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将出台明确的指引。   全方位支持科创企业   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从上市发行到并购重组,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到区域性股权市场,《措施》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水平发展。   在上市融资方面,《措施》明确,要落实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各项制度安排,以发行监管转型带动系统监管转型。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发挥发行监管条线合力,持续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要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提高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大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   同时,要加大科技型企业再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积极研究更多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融资品种和方式,研究建立科创板、创业板储架发行制度。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制定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健全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   《措施》还提出,要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稳步扩大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覆盖面,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指数体系,编制更多反映科创企业特色的指数。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措施》从多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政策指导,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做大做强的机会,这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记者 吴黎华)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出炉

      4月26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突破430点,达到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报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   《报告》评价对象范围涵盖至2022年底的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该指标体系由“产业创新绩效、科技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国际拓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五大方面、25个二级指标构成。   从5个分项指数来看,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最高。从分项指数增速来看,相比2021年,增速最大的是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增长8.6%)。   2022年,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指数为1064.8点,是2010年的10倍多。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持续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有效激发了企业的科研人才和科研经费投入,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规模和质量也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同比增长12.3%,占我国全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33.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报告》指出,产业创新绩效指数从2010年的100点上升到2022的232.2点。2022年,国家高新区拥有专精特新企业5548家,瞪羚企业2283家,上市企业2534家,独角兽企业178家。   “产业创新绩效指数呈加快增长态势的背后,是国家高新区重视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培育成效日益显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会武说,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独角兽企业孵育的主阵地,占全球比重为13.1%。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有167家,占高新区整体比重为93.8%。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523.9亿元,同比增长41.2%,创下历史最高增速。(记者 刘垠)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从科幻走向现实,脑机接口未来路在何方?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26日在京举办。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该论坛聚焦脑机接口最新进展,分享在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探索脑机接口的无限可能,共探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在论坛上表示,从技术原理来看,脑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的采集、输出、转化与解码,形成的大脑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包括感知、分析、行动与反馈四个要素,即采集大脑信号,捕捉神经活动;脑信号处理与解码,转化为具体指令;连接和操控外设,实现功能或神经调控;神经反馈,学习、适应和调整。   根据采集信号位置的不同,脑机接口可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在论坛上表示,两种方式在技术路线、发展逻辑、应用场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终级发展目标均为更全面的脑区覆盖、更安全的采集方法、更准确的时空定位、更高级的思维解码。   随着科技进步,脑机接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世界发达国家均在发力脑机接口领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产出走在国际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脑机接口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涵盖医疗、康复、游戏、娱乐、教育、军事等。   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首先是医疗领域。赵国光表示,脑机接口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疗。包括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及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等在内,几乎所有因脑网络异常造成的神经精神疾病均有望通过脑机接口治疗。   他举例称,2023年10月,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同完成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首例植入,帮助一名四肢瘫痪患者利用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脑机接口也面临技术、安全、伦理等挑战,距离大规模使用还有一定距离。赵国光表示,如何可靠、稳定、持久地从脑组织中记录与功能有关的电信号,如何深化对大脑网络机制的认识,当脑机接口植入越来越多,患者管理如何实现等,都是脑机接口在诊疗领域面临的问题。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小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是未来一项不可或缺的科技,目前正进入技术爆发期,但也存在一定的伦理安全问题,必须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能伤害大脑。同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严格监管,并做好脑数据隐私保护。   “尽管在应用领域还存在短板,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有望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明东坦言,脑机接口领域越是火热,相关从业者越要保持冷静、理性与客观的态度,防止其发展泡沫化、炒作化、夸大化等,从而共同推动这一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 陈杭 吕少威)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大模型背景下,智能计算发展有哪些新态势?

      当前,智能算力需求倍增,千卡计算集群成为大模型训练标配,巨量参数、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必经之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多模态AI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2018年—2024年OpenAI公司先后发布GPT-3.5、GPT-4、Sora等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模型训练数据量达TB级别,应用场景覆盖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多模态计算任务。参数规模在百亿到千亿区间、训练数据TB级别以上,已成为研发具备涌现能力大模型的必备条件。   2003年—2023年20年间智能算力需求增长百亿倍,远超摩尔定律提升速度。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突破性进展激发全球智能计算发展热潮,大模型算力需求远超半导体增长速度,算力需求增长与芯片性能增长之间逐渐不匹配。根据公开数据测算,以AlexNet为代表的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计算量以5~7个月翻倍增长,当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计算量以4~5个月翻倍增长;然而芯片侧,CPU依旧延续摩尔定律以两年性能翻倍的速度发展,GPU芯片通过架构创新持续强化并行计算能力,实现十年千倍增长速度(int8算力)。现阶段,业界通过算力堆叠以及芯片、软件、互联等协同技术系统性能提升以满足大模型智能算力激增要求,千卡算力芯片构建的集群成为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标配。   芯片、软件、互联等技术创新是算力提升关键   多维度架构创新实现芯片性能倍增。与通用计算芯片不同,智能计算芯片微架构创新对其算力提升影响超过工艺制程。英伟达重视GPU微架构创新,2010年以来已累计实现9次架构升级,结合工艺升级实现了十年千倍的性能提升。最新Blackwell GPU架构内置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和专用RAS安全引擎,全面提升计算效率和部署稳定性。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支持微张量缩放和动态范围管理算法,扩展支持新型FP6、FP4精度计算,实现自动调整精度以达到芯片最优算力性能;RAS引擎基于人工智能的预防性维护技术完成芯片运行状态的诊断,最大化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和降低运营成本。   深度学习框架和软件栈间接口高效适配成为芯片好用的关键。深度学习框架在支撑应用开发的同时,需要完成与底层芯片软件栈的高效适配。开发框架方面,提供分布式调度、访存优化、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等开发能力,支持分布式大模型高性能训练与推理已成为框架高效应用的关键。PyTorch采用类Python语法降低使用门槛,动态计算图设计思路便于灵活调试,加快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是当前算法应用开发的主力产品。软件栈方面,重点强化大模型加速库能力建设,通过向用户提供易用、高效的芯片编程接口,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已推出针对深度学习计算、优化模型推理和加速科学计算、图形计算的专用加速库,满足多样化智能计算需求。   高速互联是大规模算力集群构建的基础。芯片间、服务器间、集群间的高速互联、无损网络能力建设,是支撑千卡、万卡智能算力集群计算需求的必备条件,英伟达新一代NVLink 5高带宽互联技术支持GPU间、GPU与Grace CPU直连,带宽从H100的900Gb/s提升到1800Gb/s,与NVLink交换机联合使用可最高支持576个GPU高速通信,是H100芯片最大直连数量的2倍,为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提供基础。   巨头蜂拥智能计算赛道   寡头垄断与多体系并存   计算核心企业加快智能计算产品端到端体系化布局,抢占产业生态主导权。英伟达巩固GPU芯片性能优势的同时,向CPU、服务器架构、云平台等下游渗透,借助B200、H100芯片和DGX SuperPOD计算集群主导地位开辟云服务DGX Cloud,使企业能够立即访问生成式AI应用和训练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与软件。AMD强化“CPU+GPU”双芯片战略布局,CPU方面,通过改进分支预测、增加浮点支持指令等持续迭代升级芯片性能,GPU方面,发布基于CDNA 3架构的人工智能芯片MI300A和MI300X以抢占大模型算力市场份额。英特尔围绕高性能计算优势领域,逐步向GPU、ASIC等面向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产品体系布局,推出Habana Gaudi 2、Xe GPU等产品。但从全球智能计算芯片市场的规模来看,英伟达主导地位明显,市场占有率超80%,短期内领先的市场格局不会改变。   云平台及AI企业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但仅少量自研芯片实际部署应用。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依托云计算优势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谷歌自研张量处理器芯片TPU历经五代迭代创新,于2023年8月发布新一代定制TPU v5e用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目前已批量应用于自研LLaMA大模型训练推理任务中。微软于2023年11月发布Maia 100和Cobalt 100芯片,Maia 100专为Azure云生成式AI业务设计,提供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计算服务,已在Bing和Office AI产品上完成测试;Cobalt 100是基于ARM架构的通用计算芯片,当前已为Microsoft Teams等应用提供支持;然而上述两款芯片至今仅支持微软自家云服务,尚未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开放芯片产品供应。微软自研推理芯片Inferentia和训练芯片Trainium,2023年4月更新的Inferentia 2芯片进一步提升计算性能,通过多卡高速互联可完成千亿参数大模型推理任务。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国内外云厂商仅在有限的特定算法场景中使用自研芯片,对外提供的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智能算力服务均基于英伟达加速卡产品实现。   智能计算生态软硬深度绑定发展   计算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目前国内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含驱动层、编译器、加速库、工具链等),存在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和自研软件栈等技术路线。一方面,英特尔、AMD等企业在工具链API接口协议等方面与CUDA对应一致,便于把CUDA程序快速迁移到自研GPU硬件平台,降低芯片应用门槛,满足不同应用开发及调试需求。另一方面,谷歌自研TPU芯片应用时,自研软件栈编译器等工具,针对特定算法应用进行优化,实现处理效率和性能的提升。   国内软件生态竖井及碎片化发展,应用跨平台迁移难度大、成本高。“框架+工具链+硬件”紧密耦合的长链条,端到端紧耦合、接口互不兼容,致使上层应用与特定系统锁定,是形成繁多竖井生态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应用开发人员在使用多芯片异构算力进行AI算法实现过程中,不同厂家开发的框架应用程序接口、编程库和操作系统尚不统一,DSA架构专用芯片编程范式和软件栈互不兼容,需在OpenCL、OpenACC、OpenMP等多种模型范式间切换。开发框架、软件栈竖井式的开发生态增加了应用开发人员的开发成本,应用企业为开发出能够适配多种异构AI芯片算力的算法程序,需建立多支开发团队、维护多个程序版本,成为业界运用异构算力的主要瓶颈。(作者 张乾)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打开互联网赋能产业新空间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30年来,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强的跃升,消费互联网孕育出一系列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互联网行至下半场,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继续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产业互联网,打开赋能产业新空间,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   消费互联网增长红利正逐渐消退。为了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消费互联网应运而生。30年来,从传统固定宽带网络时期的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网约车、在线订餐、移动支付等,消费互联网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量。这背后靠的是网民数量的突飞猛进。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7.27亿户,增长空间几乎见顶。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空间巨大。产业互联网是发挥新一代通信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力跃迁,这与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相契合。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产业互联网是重要抓手。市场数据显示,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有大幅增长空间。   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30年来,我国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双千兆”网络加速覆盖,5G用户普及率突破60%,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加快构建。5G应用在制造业质量检测、矿业生产等领域实现规模推广,“5G+工业互联网”向核心控制环节拓展。人工智能包括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不断夯实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基础。   发展产业互联网,强有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前提。一方面,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比如5G技术是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关键技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强,产业互联网跑的路才够宽;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也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战场。在发展产业互联网过程中,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容增强、优化升级,并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先发布局。比如,我国已在推动6G、下一代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研发应用。   培育产业互联网,创新引领是关键。互联网一直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近一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就是要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想要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引擎,就要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加快突破大模型算法、框架等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大产业互联网,改革开放是应有之义。从改革看,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从开放看,要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促进高水平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文件,部署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市场竞争,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而立,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抓住未来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及话语权,瞄准实体经济大舞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还将更加精彩。(记者 黄鑫)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人形机器人何时走入百姓家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构建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已经是AI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赛道之一。去年12月29日,在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商优必选的上市仪式上,公司CEO与其最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一同敲响开市锣。   在产业资本争相布局、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加快进入智能时代   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在其发展的50余年中,囿于成本高企、商业化难度大等问题,人形机器人关注度并不高。   2022年,特斯拉推出的“擎天柱Optimus”双足人形机器人受到资本和产业链的广泛关注。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革命,让人们从原先更多关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功能,到开始真正相信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未来。   回看来时路,人形机器人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从不缺少开拓者。从简单的结构驱动到关节驱动,再到完成跑步、转弯、识别特定人群面孔系统的高度集成,直到如今能发挥“自主”决策等功能的高动态运动阶段,早稻田大学WABO、本田ASIMO、波士顿动力Atlas、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铁大”、优必选Walker S等产品,不断拓展着技术的边界。   据了解,具身智能,即跳出传统算法模型仅对计算机虚拟信息的处理,与现实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机械学博士尤翔宇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好载体。相较于传统的机械臂与机器狗,人形机器人不仅可移动,而且具有类人的体态,能做出更贴近人类的交互,具备更好的通用性。   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底层硬件和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原有的基础技术,搭载AI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技术则是最新的产物,也是人形机器人最富有想象空间的地方。   中金公司认为,通用机器人需要“智能”与“机体”的有机结合,人形机器人或是最终答案。人形智能机器人基于通用型算法,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和GPT大语言模型,具备自主学习、规划、决策、执行的智能化属性,可适用于多个场景。远期看,人形机器人和AI互相促进形成飞轮效应,有望加速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   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优必选的展厅,在上市仪式中递锣槌的熊猫机器人优悠,此刻正“热情”地向记者伸出手来。在触摸到优悠手部虎口位置时,会明显感觉到一股迅速收紧的握力。优必选负责人介绍,优悠可通过传感器判断人手是收紧还是松开的状态,再选择牵手还是松手。而在听到记者“口渴”的指令后,优悠立刻转向旁边的柜子,取出一瓶可乐,走前还不忘“细心”地检查柜门是否关好。最后,优悠还表演了打太极、比心等“绝活”。   松禾资本合伙人冯华表示,松禾资本多年前便开始关注并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龙头企业。他相信,未来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机器人,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一样。   事实上,今年人形机器人的融资确实火热。1月份,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宇树科技在2024年春节前完成了B2轮融资,融资额近10亿元;智元机器人自去年2月份成立以来,已马不停蹄拿下6轮融资,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均参投。   资本的投入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以聚焦机器人视觉与AI视觉的奥比中光为例,在公司展台最醒目的地方,陈列着多款机器人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据了解,优必选Walker S就用上了奥比中光的“机器人之眼”,引导本体完成了人机协同的上市敲锣仪式。   “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一样自主移动、识别和交互,对3D视觉有直接且必要的需求。”奥比中光技术人员表示,目前,企业基于自主研发,已推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视觉传感器,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室内空间拓展到环境复杂度更高的户外场景。据了解,公司未来还计划针对人形机器人设计更适配的视觉感知方案,比如,在机器人手部区域设计更精细的“eye in hand”相机,使其更全面地感知世界。   产业上游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加速试水。前有优必选Walker S进蔚来工厂“打工”,后有海尔、乐聚机器人推出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这款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家庭,尝试学习与执行洗衣、浇花、插花、晾衣服等任务。此外,在巡检、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领域,也均有机器人厂商入局。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某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科技能将更多的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想象力发散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拓展世界的边界。   仍需爬坡过坎   赛道火热的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表示,产业基础技术仍需各方集中攻关。芯片、高端传感器、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底层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而就支撑具身智能的AI大模型,目前也尚未有公司能成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之上。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AI大模型的应用涉及一个比较长的逻辑链条,包括理解语言、转化指令以及协调躯体执行动作,需要不断调试。此外,过去的机器人是就已经写好的程序去执行,而在AI大模型下则强调机器人的自主反应和决策,如何保证安全,也是一个新问题。   高价值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探索。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效应仍未显现,成本依旧高昂。事实上,这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日本软银、波士顿动力等公司,都为这个问题苦恼。   对此,梁靓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鼓励重点行业和地区主动探索开放应用场景,开拓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探索以应用场景牵引创新产品孵化的模式;三是发挥好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产业平台的优势,以人形机器人大赛为载体,推动建设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各方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近年来,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去年11月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围绕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重点从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5个方面入手,部署了3个专栏14项重点任务,对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工程化推进和产业化落地作出了科学筹划。   在技术壁垒高、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回报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人形机器人?尤翔宇说,人形机器人是最易被人类接纳的机器形态。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也总需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记者 刘钊 刘晓一)

    了解详情

  • 25

    2024.04

    全球AI安全评估测试有了新基准

      第27届联合国科技大会期间,在以“塑造AI的未来”为主题的AI边会上,国际组织世界数字技术院(WDTA)发布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标准》和《大语言模型安全测试方法》两项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组织首次就大模型安全领域发布国际标准,代表全球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测试有了新基准。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特别是大语言模型成为社会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一个全面的标准来解决它们的安全挑战变得至关重要。”WDTA人工智能安全可信负责任工作组组长黄连金介绍,此次发布的标准汇集了全球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专家智慧,填补了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安全测试领域的空白,为业界提供了统一的测试框架和明确的测试方法,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性,促进技术负责任发展,增强公众信任。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两项国际标准是大模型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安全测试标准。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标准》以WDTA为牵头单位,为测试和验证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框架。它定义了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架构每一层的测试和验证范围,包括基础模型选择、嵌入和矢量数据库等,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各方面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评估,有利于保障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免受威胁和漏洞侵害。   《大语言模型安全测试方法》以蚂蚁集团为牵头单位,为大模型本身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一套全面、严谨且实操性强的结构性方案。它提出了大语言模型安全风险分类、攻击分类分级方法以及测试方法,并给出四种不同攻击强度的攻击手法分类标准,提供了严格的评估指标和测试程序。它全面测试大语言模型抵御敌对攻击的能力,使开发人员和组织能够识别和缓解潜在漏洞,有利于提高使用大语言模型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释放巨大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它带来的新风险高度警惕。大型科技公司应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利用其资源、专业知识和影响力,构建一个优先考虑安全、隐私和道德的生态系统。”作为标准参与单位代表,蚂蚁集团机器智能部总经理、蚂蚁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维强在会议发言中说。他进一步解释,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与指南,为开发和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者和机构提供清晰指导;投入研发并开放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的工具,形成产业共治格局等。   记者了解到,蚂蚁集团从2015年起积极投入可信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大模型综合安全治理体系。集团还自研了业界首个大模型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蚁天鉴”,用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评测、大模型智能化风控、可解释性检测等。此次发布的《大语言模型安全测评方法》,便是基于“蚁天鉴”人工智能安全检测体系的应用实践,与全球生态伙伴交流编制而成。(记者 崔爽)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新AI模型或更准确预测气象灾害

      谷歌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款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模型——可扩展集成包络扩散采样器(SEEDS)。该公司称,SEEDS能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比传统方法成本更低,而且能检测到难以发现的极端天气事件。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谷歌表示,SEEDS模型与ChatGPT等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Sora等生成式AI工具类似。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SEEDS能更快地生成更多天气场景。   目前气象服务部门采用的预测方法往往难以预见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且当前使用概率性预测模型,将随机变量作为初始条件,这会导致错误率迅速上升,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极端天气。   研究团队指出,SEEDS可以仅基于1—2个输入数据,推断出多达31个天气场景。研究人员通过对2022年欧洲热浪进行建模,测试了该系统的性能。结果显示,在热浪暴发前7天,美国气象机构的预测数据未能预测该事件即将发生,而SEEDS却成功预测到了。   谷歌表示,与现有方法相比,使用SEEDS的计算成本极低。在谷歌云架构的样本中,该系统每3分钟可给出256个预测结果。(记者 刘霞)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公布 展示我国脑机接口创新成果

      脑机接口是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的直接连接通路,如同大脑与机器的“直接对话”。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   在4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上,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首批《2024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展示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及产业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   这十大案例中包括大脑360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脑电测训系统、面向工业安全的智能安全帽及人员安全实时监管数字平台、便携式脑机接口驾驶安全智能防控系统、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基于脑机接口的多模态可穿戴防晕车系统等,涵盖多个脑机接口核心器件、系统产品及行业应用。   对脑卒中、脑创伤等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开展治疗和康复训练,通过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治疗癫痫,监测驾驶员或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辅助调节睡眠改善用户睡眠状况……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创新发展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和一批产品,已在我国多行业和多场景应用落地。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在发布仪式上介绍,联盟自今年1月起启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案例征集工作,截至4月22日共收到150余项案例申报。“这十大案例展示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巨大的应用潜能,也将激发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热情,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他说。   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表示,随着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发展仍需加强政、产、学、研、医的通力协作,进一步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让更多使用者受益。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170多家脑机接口领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成立,旨在推动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开展标准和测试研究,培育和构建产业生态。(记者 魏梦佳)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直接生成16秒高清视频 我国自研视频大模型在京发布

      只需一段文字指令就能生成一段逼真视频,今年初,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全球人工智能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首次发布我国自研的具“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特点的文生视频大模型Vidu。   记者从会上获悉,这一视频大模型由清华大学联合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可根据文本描述直接生成长达16秒、分辨率高达1080P的高清视频内容,不仅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还拥有丰富想象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说,当前国内视频大模型的生成视频时长大多为4秒左右,Vidu则可实现一次性生成16秒的视频时长。同时,视频画面能保持连贯流畅,随着镜头移动,人物和场景在时间、空间中能保持高一致性。   在动态性方面,Vidu能生成复杂的动态镜头,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推、拉、移等固定镜头,而是能在一段画面里实现远景、近景、中景、特写等不同镜头的切换,包括能直接生成长镜头、追焦、转场等效果。   “Vidu能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生成细节复杂且符合物理规律的场景,例如合理的光影效果、细腻的人物表情等,还能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超现实主义内容。”朱军介绍,由于采用“一步到位”的生成方式,视频片段从头到尾连续生成,没有明显的插帧现象。   此外,Vidu还可生成如熊猫、龙等形象。   据悉,Vidu的技术突破源于团队在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大模型方面的长期积累,其核心技术架构由团队早在2022年就提出并持续开展自主研发。“作为一款通用视觉模型,我们相信,Vidu未来能支持生成更加多样化、更长时长的视频内容,探索不同的生成任务,其灵活架构也将兼容更广泛的模态,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通用能力的边界。”朱军说。(记者 魏梦佳)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从科幻走向现实,脑机接口未来路在何方?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26日在京举办。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该论坛聚焦脑机接口最新进展,分享在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探索脑机接口的无限可能,共探产业创新生态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在论坛上表示,从技术原理来看,脑机接口是基于脑电信号的采集、输出、转化与解码,形成的大脑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包括感知、分析、行动与反馈四个要素,即采集大脑信号,捕捉神经活动;脑信号处理与解码,转化为具体指令;连接和操控外设,实现功能或神经调控;神经反馈,学习、适应和调整。   根据采集信号位置的不同,脑机接口可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在论坛上表示,两种方式在技术路线、发展逻辑、应用场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终级发展目标均为更全面的脑区覆盖、更安全的采集方法、更准确的时空定位、更高级的思维解码。   随着科技进步,脑机接口逐渐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世界发达国家均在发力脑机接口领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产出走在国际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脑机接口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涵盖医疗、康复、游戏、娱乐、教育、军事等。   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首先是医疗领域。赵国光表示,脑机接口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疗。包括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及其他心理健康障碍等在内,几乎所有因脑网络异常造成的神经精神疾病均有望通过脑机接口治疗。   他举例称,2023年10月,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同完成无线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首例植入,帮助一名四肢瘫痪患者利用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脑机接口也面临技术、安全、伦理等挑战,距离大规模使用还有一定距离。赵国光表示,如何可靠、稳定、持久地从脑组织中记录与功能有关的电信号,如何深化对大脑网络机制的认识,当脑机接口植入越来越多,患者管理如何实现等,都是脑机接口在诊疗领域面临的问题。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小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是未来一项不可或缺的科技,目前正进入技术爆发期,但也存在一定的伦理安全问题,必须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能伤害大脑。同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严格监管,并做好脑数据隐私保护。   “尽管在应用领域还存在短板,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有望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明东坦言,脑机接口领域越是火热,相关从业者越要保持冷静、理性与客观的态度,防止其发展泡沫化、炒作化、夸大化等,从而共同推动这一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 陈杭 吕少威)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中国量子算力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

      “短短3个月内,‘本源悟空’已经吸引了全球117个国家共计511万人次的远程访问,完成了约16.9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兴奋地说。   2024年1月6日,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并向全球用户限时免费开放。   这是中国量子算力首次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量子算力“可用”时代,也意味着中国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已然“成链”。   三代科学家接力   中国量子计算机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6年前。   “1998年,我正在筹办‘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为了扩大会议影响,想邀请一位‘大人物’来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向记者回忆。   这位“大人物”,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在致钱学森的信中,郭光灿大胆建议“要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搞量子信息”,并热切邀请钱学森主持会议。   没多久,郭光灿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钱学森高度赞同他的观点,认为“我国应集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尽管钱学森因身体状况未能参会,但他的支持,如曙光一般照亮了中国量子科学研究的前程。   从那时起,郭光灿开始申请相关研究项目。2001年,他获得了我国首个量子信息领域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资助。   时间来到2010年,郭光灿的学生郭国平接过接力棒,担任了“固态量子芯片研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2013年,郭国平带领团队,在“一个电子”上实现了10皮秒级的量子逻辑门运算,将原世界纪录提高近百倍,为基于半导体材料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郭国平领衔创办了国内首家量子计算机产业化企业——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   量子计算机因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未来的超级“工业加速器”。2023年,谷歌做了一项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完成相同的计算任务,量子计算机用时3分钟以内,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约需50年。   今年初,本源量子推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的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取名“悟空”,寓意着其拥有“72变”的强大算力。   每一项研发都从零做起   “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有3个关键点,芯片、硬件、软件。”郭国平说。   为了造出中国自主的量子计算机,本源量子建设了量子芯片制造封装和量子计算机组装测试两大实验室,完成了从芯片到整机软硬件的全栈式开发。   量子芯片需要在-273.15℃的极低温条件下运行。这就要求连接量子芯片的线缆不仅传输信号不失真,还要隔绝热量。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与中电科40所联合攻关,研制出适用于极低温环境的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并实现了该模组的国产化。”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悟空”研制团队成员贾志龙说,“这为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量子计算机组装测试需要将量子芯片、量子测控仪器仪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等进行整机组装和测试。“每一项研发都要从零做起,意味着巨大的挑战。”郭国平坦言。   “本源悟空”硬件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介绍,新机器匹配了本源第三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实现了国内首次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动化测试,使量子计算机整机运行效率提升数十倍。   除了芯片和硬件,“本源悟空”还搭载了我国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3.0版本。操作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窦猛汉告诉记者,这一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量子计算任务批处理的支持,不但能够支持量超协同计算,还可高效调度量子计算资源,大幅提升量子计算机整机运行效率。   从实验室走向制造链   4月10日,“本源悟空”成功装备国内首个PQC(后量子密码)“抗量子攻击护盾”。从算力提升到“攻守兼备”,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制造链更加完备。   “制造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需要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开始,一路‘过关斩将’。”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介绍,本源量子还陆续研发制造出国内首个用于量子芯片无损检测的无损探针仪、对量子芯片进行修复的激光退火仪等国产量子芯片生产设备。随着这条集研发、设计、生产、测试于一体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的形成和完善,本源量子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具备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公司。   目前,“本源悟空”已与多个国家级超算中心以及金融、通信、电力、航空、航天等部门和单位展开合作。这些行业的积极参与,为中国量子计算机的制造应用提供了更为优渥的科研土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量子计算机制造链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新质生产力。”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郭国平表示,“我们将加速量子计算的原理验证、技术转化和应用开发,向着实现大规模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的目标稳步迈进!”(记者 吴长锋 洪敬谱)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3GPP 6G标志官宣 全球6G标准又迈出关键一步

      全球6G标准迎来新的里程碑!4月23日,3GPP项目协调组在其第52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6G LOGO(标志)。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正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会议现场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理事长闻库,请他权威解读6G LOGO出台的意义,讲述官宣背后的故事。   “6G LOGO的创建,是3GPP为开发下一代移动系统标准所做的准备,是推动6G标准统一的一个重要行动。”闻库表示。“统一LOGO是3GPP的重要工作之一。之后,这个LOGO在3GPP的官方文件、资料上都将有所体现。”他补充说,“在4G LTE和5G时代,3GPP也有相应的LOGO。对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图像化的标识,更是全球技术标准合作的体现。这样的合作,在全球产业界都非常关注的6G时代更为重要。”   据介绍,2023年12月,3GPP各组织伙伴ARIB(日本)、ATIS(北美)、CCSA(中国)、ETSI(欧洲)、TSDSI(印度)、TTA(韩国)和TTC(日本)宣布共同致力于在3GPP中制定6G标准。“6G LOGO的创建,正是上述3GPP七个组织伙伴坐下来共同商量、讨论的成果。”他告诉记者,“并且我们发现,大家在整体思路上不谋而合。”现在,LOGO的发布可以配合3GPP在6G标准方面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LOGO的制定过程中,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成员和其他组织伙伴携手合作。“我们的成员在标准的技术和管理中给出了建议,贡献了‘中国智慧’。”   闻库还分享了6G LOGO制定过程中的一则趣事。“在这个方案提出后,大多组织伙伴没什么意见,但我们看到LOGO中的无线电波元素是蓝色的,考虑到未来产业对节能非常重视,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我们提出是不是考虑换成绿色。但是,5G LOGO的无线电波元素就是绿色的,再用绿色就给人‘炒冷饭’的感觉,所以决定再选一个颜色。”他告诉记者,“选哪个颜色呢?我们把3GPP七个组织伙伴的LOGO都拿出来,结果太有意思了,七个组织伙伴的LOGO样子大同小异,颜色还都是非常接近的蓝色,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大家一致决定用蓝色。”   小花絮的背后是大格局。闻库表示:“一方面,这个LOGO是全球产业界为开展6G标准的研制所作的准备,表达了全球产业界合作开发6G标准的愿望;另一方面,意味着全球携手发展6G,过程中需要求同存异。”   据了解,6G LOGO预计于2024年5月8日至10日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由SA1工作组主办的“3GPP IMT2030用例第一阶段研讨会”上完成“首秀”。(记者 林婧 徐勇)   

    了解详情

  • 28

    2024.04

    福州市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开始征集

      根据福建省数据管理局关于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文件和市政府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卫星应用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福州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公开征集卫星应用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应用场景案例。   征集范围   卫星应用领域   北斗规模应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或示范性,数据详实,旨在反映卫星应用在提升作业效率、辅助管理决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突出成效。   人工智能领域   政务、民生、行业建设等领域,以清单(附件1)中的24个场景方向为主要发力方向。   申报材料及方式   填写《卫星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项目情况》(附件2),通过企业注册地所属辖区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报送(各业务主管部门联系方式见附件3)。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下载附件1—3   

    了解详情

  • 26

    2024.04

    细数福州专利产业化“点金之笔”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2024年福建省专利产业化十佳案例公布。由省农科院、省质检院、国网福建电力等多家在榕单位、企业参与的案例入选其中,占总数一半。这背后有哪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点金之笔”·高价值专利如何实现“从0到1再到N”的创新突破?近日,记者走进各大科研院所,寻找“知产”变“资产”的关键答案。   国网福建电力双创工作人员介绍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记者 叶诚 摄   一场网络竞拍会   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   “目前专利在行业内的领先情况如何”“有没有企业已经看中了”……今年以来,省农科院成果处副处长臧春荣总是一有机会就和科研人员聊专利的事。自从去年那场激动人心的专利网络竞价会开拍以来,她一直在等待新的机会,再“物色”一批高质量专利,再搭一场网络竞价会,再加速推进一批专利“落地生金”。   去年底的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上,全场涌动的热烈情绪让臧春荣仍记忆犹新。最后10秒,最高报价240万元;4秒,285万元;1秒,305万元……随着网上竞价进入倒计时,大屏幕上的专利“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报价逐秒刷新,就在竞价结束前最后一秒,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举以305万元的高价成功抢拍,引得现场一片沸腾,尖叫不断。   一场网络竞拍会,专利市场价值翻几倍。臧春荣介绍,以往,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手段较单一,基本依靠协议转让,专利知晓度、交易透明度都有待提升。如何有效“搭台”,让更多专利价值被市场发现?   随着福州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省农科院等三家在榕高校院所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这场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会,正是省农科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探索。   提前两个月多轮征集筛专利、广泛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预公告……省农科院最终从77项待转化科技成果中筛选出7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在福建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挂牌,继而拉开了一场面向全国企业的农业科技成果(专利)网上竞价。当天的竞拍会签约及竞拍成交总金额高达1320万元,其中70%的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科研人员。   科技成果“挂牌与竞价”模式,引发的连锁效应不止于此。不久前,省农科院两项玉米新品种“黄金棒696”“宝景520”一经上网挂牌,河南宝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马带队赶赴福州,以600万元加提成的价格成功交易,刷新该院玉米品种转化的历史最高价。目前,另一项油柰新品种“晚黄金”也在拟挂牌交易中。   一次强强联手   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凭借施工简易、性能优异的特点,环氧树脂接缝胶几乎成为业内公认的首选防开裂装修材料。然而,该产品在使用时会出现透黄现象,透黄的发生受施工条件和应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责任难明晰,且又有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一度成为建筑装修行业的“卡脖子”难题,不少企业深受其害。   作为一家生产接缝胶的企业,福州金博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剑锐心有不甘。“曾经有河南企业用过福建不合格的接缝胶,直呼企业是骗子。”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联系厦门百安兴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勇强,找到了省质检院和福州鼎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商讨联合技术攻关。   在这场多方奔赴的联合中,既有科研单位,也有原材料及成品生产、销售、服务企业,四方各显神通,合力攻关,共同研发出专利《一种化学建材透黄风险评价的检测方法》,让创新成果从“0到1”。   接下来,又该怎样完成从“1到N”的跃升,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标准一直是我们研究院的优势所在,我们采用‘专利和标准融合’方式,对专利进行规范化的推广利用。”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首席专家、该专利第一发明人李捷介绍,他们还用这一方法协助“12315”处理投诉,承接政府产品风险监测,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该专利还一举拿下2023年度福州市专利奖金奖和福建省专利奖。   创新接力的步伐不止于此。该专利又马不停蹄参与专利开放许可,与惠兴、三棵树、鑫振成3家企业完成交易并通过备案。“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企业质量事故的风险成本,也让我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创新资源。”福州鑫振成建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今,在专业检测技术的护航下,环氧树脂胶粘剂等产品质量水平有效提升,让更多优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一场持续不断的“航行”   在4000多件专利中掘金   走进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二楼展厅,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科技馆:在高压站间穿梭飞行的无人机模型,装满十几个瓶瓶罐罐的绿色环保材料,“三代同堂”的迭代升级版承载小车……站在这些展品前,国网福建电科院相关负责人翁孙贤如数家珍,“这里陈列着我们电网防灾减灾差异化、高能级配电网与储能应用技术等七大系列30多项自主孵化的专利产品”。   在一排形态各异的承载小车前,翁孙贤停下了脚步。他告诉记者,这些小车专门用来转运变电站、配电站房10kV中置式开关柜,有效解决了原有转运车转运过程易倾倒、操作耗时费力等系列难题,“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可是我们集结了13项专利的拳头产品,单这一款专利产品新增销售额就超1000万元。如今,这款产品还在不断迭代升级,这旁边就是它的‘爸爸辈’和‘爷爷辈’产品。”   眼前只是国网福建电力“知产”变“资产”的冰山一角。2023年,国网福建电力专利许可数量达45项,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单位超30家。国网福建电科院是福州的“专利授权大户”,几年时间企业年专利授权总量就翻了几倍。拥有博士学位的翁孙贤如今的工作是管理企业4000多件专利,从中挖掘培育出更多专利“潜力股”。   但要管好这4000多件专利可并非易事,更何况每年还有新专利在不断涌现。如何让“含金”专利沿着正确航道远航?国网福建电力打造专利“启航、导航、护航、巡航、远航”的专利产业化“五航一体”工作法,将系统管理的“触角”延伸至专利素养提升、专利技术布局、核心专利孵化、存量专利筛选等全领域之中。   例如,“专利巡航”对企业4000余件专利分级分类评价,其中,构建企业300余件高价值专利可转化资源库,推动存量专利实现快速转化,处置超100件低价值专利,减少专利维护成本。(记者 沐方婷 通讯员 林丽媛)

    了解详情

  • 25

    2024.04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城市选拔赛全面启动!

      4月24日,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城市选拔赛广州、苏州率先开赛,杭州、福州也将于本周内全面展开。今年有来自全国各省的500余支参赛队伍,入围城市选拔赛的300多个参赛作品不仅覆盖了电力、通信、政务、金融、医疗、交通、教育、航空等重点信创行业领域,更延伸至餐饮、文旅、养老、制造等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通过选拔赛,各城市将选送晋级作品至全国总决赛,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将在福州举办全国总决赛决出一二三等奖。   信创赛道负责人介绍,从报名情况上看,与往届相比,今年具有三大特色:   一、头部企业参赛占比上升,超过45%。“头部企业在市场布局、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体系相对完整,他们的参赛,从侧面体现了各重点行业对信创工作的重视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数字领域新生团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示范带动效果。”专家介绍,通过报名数据,还可以看到,各级厂商、初创团队、科研院校的参与度以及其作品的完善度也在提升,“参与团队的多样化与丰富度,意味着这一赛道经过五年的发展与沉淀后,开始形成良性生态架构。”   ▲广东城市赛专家会议   二、行业属性增强,垂直领域扩大。根据报名数据分析,今年除党政办公和基础软硬件厂商相关作品外,涉及能源(电力、石油、风力、水力等)、通信、交通相关行业的作品比重较大,在四大城市赛区中,皆有以上相关行业的众多作品参赛。另外,医疗、教育、航天航空、文旅,乃至建筑等行业数字化应用作品的增幅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信创赛道专家组组长李冬介绍,“这与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互为佐证,数字化领域的创新最终需要实现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那么,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与行业垂直领域需求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就是种必然。”   ▲苏州城市赛开赛现场   三、参赛作品的丰富度、创新性与应用场景更贴近生产生活需求。“赛道设立初期,以OA、管理平台、运维平台为主的参赛作品较多,今年涉及智慧餐饮、物联操作、无人机、安防、ERP、GIS等,结合用户场景、运营端实际应用结合创新的参赛作品就明显增加。”赛道负责人介绍到,在福州赛区的参赛作品中,就有涉及电力的“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聚焦机场应用场景的“智慧机场安检管理系统/行李管理系统/航空配餐管理系统”;关注城市水利体系的“城水安全——水利科技智慧大脑”等。“这也可以反映出伴随产业发展,赛事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并带动参赛作品设计趋向应用创新与转化落地的需求。”   信创赛道是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常设赛道。目前,第六个年度的选拔赛已全面启动,作为国内首个以“国产化数字生态”为主要方向的专业赛道,一批批信创成果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注入“活水”,对助推信创产品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实现“政、企、学、研、用”全领域信创生态的繁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详情

  • 24

    2024.04

    福州出台八条措施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州市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八条措施》。企业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最高奖励1000万元。   《措施》提出,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试点企业改造完成后,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数字化水平评定,等级达到二级的企业,按照规定改造范围实际投入的7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等级达到三级及以上的企业,按照8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以竞赛方式,评选出通用性强的综合型成套解决方案和产品,以及单点场景解决方案和产品,分别给予200万元、40万元奖励,供企业免费使用。支持试点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对贷款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支持。   作为我市工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内容,《措施》从项目、平台等不同维度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的,按项目实际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赋能平台、行业特色平台、服务应用平台,按项目实际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我市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的企业,给予相应额度的奖励。   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智改数转”成为广大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措施》提出,对技改项目年度技改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额达500万元(含)以上,按其投资额的3%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应用软件企业(含涉软企业)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实行风险补偿,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对工业企业核心业务上云、基础设施上云、工业设备上平台,分别给予不超过2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补。同一企业同时开展多类型“上云上平台”的,可叠加享受。   福州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省级奖励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50%的配套奖励。(记者 颜澜萍)

    了解详情

  • 19

    2024.04

    信创赛道选拔赛18日开启 在4个城市举行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信创赛道选拔赛将于18日至29日,在福州、杭州、广州、苏州4个城市举行。   信创赛道在2019年设立初期以“鲲鹏”命名,寓意国产化数字生态和产业链条的腾飞与崛起。2023年起,该赛道正式更名为信创赛道。今年信创赛道将从“信创产品适配”“实际上线运行”“供应链成熟稳定”3个层面展开评审。   作为信创赛道历年常设重点方向,“行业应用赛”赛题将继续以“繁荣信创生态,建设数字中国”为主题。信创赛道专家组组长李冬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赛题新增了一些技术指标,最重要的两点是“国产化程度”与“供应链安全”。   “国产化程度”不仅是指对国产化运行环境的支持程度和适配深度,还包括核心技术上要求具备自主可控架构研究设计、适配攻关、知识产权、原创技术等的原理或实现效果。“这要求参赛作品,须以国产处理器为算力底座,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为开发运行环境,实现全系统的全栈国产化。”李冬说。   “供应链安全”要求结合参赛作品采用的软硬件产品,展示说明其所涉及的上下游供应链,比如应用软件所涉及的开源代码、硬件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等供应链上游产品的成熟稳定程度,以及对可能存在的供应链风险是否有对应的措施预案等。李冬介绍,这就要求参赛者在选择上下游产品纳入其设计方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功能性能需求,还需要对产品的供应链风险有一定的了解,尽量选择供应链成熟度高的产品纳入参赛作品里。(记者 梁凯鸿)

    了解详情

  • 18

    2024.04

    福州大学超算团队连续五次获全球一等奖

      喜讯从上海传来!记者从福州大学获悉,福州大学团队在2024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简称“ASC24”)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全球一等奖。这是自2018年以来,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第五次蝉联ASC总决赛冠军。   ASC24总决赛要求参赛队伍在3000瓦功耗约束下自行设计并现场搭建小型超算集群,运行优化一系列前沿科学与工程应用,如国际通行基准测试HPL&HPCG、大模型推理优化、渗流数值模拟、火星大气模拟、新型材料结构计算等,并参加英文答辩。此外,参赛队伍还通过跨团队、跨地域合作,共同挑战地震波模拟赛题。   赛题有多难?以其中的大模型推理优化挑战赛为例:大语言模型推理任务要求要参赛者使用AquilaChat2-34B模型并使用量化方法优化,以达到更快更准确地推理。   “AquilaChat2是可以为人类答疑解惑的AI模型,如同我们熟知的ChatGPT,只要我们输入指令,AI就能帮我们写汇报、写文案、做PPT、画画等。”福州大学超算代表队成员廖文焘介绍,这次总决赛就要求参赛队伍优化AquilaChat2的大模型,使得AI的回答效率更高、更精准。   经过近一个月的测试和实验,福州大学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取消贪心算法、提高显存利用率以及动态调整批处理大小等,使得AquilaChat2的回答速度提升至原来的1.5倍。   福州大学参加本届赛事的队员均为该校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本科生,包括廖文焘、俞炜昆、陈昕、彭诗忠和吴骏文等优秀学子。他们现场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AI赛题与科学计算赛题,展现了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据悉,ASC竞赛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学生超算竞赛,是世界三大超算竞赛之一,该项赛事旨在通过大赛平台推动各国及地区间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养,提升超算应用水平和研发能力,发挥超算的科技驱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   本届ASC竞赛吸引了全球300余支高校代表队报名参加,经预赛选拔,25支国内外高校队伍晋级于上海举行的总决赛,其中包括世界三大超算竞赛的冠军队伍,是竞争极为激烈的一届比赛。(记者 梁凯鸿)

    了解详情

  • 17

    2024.04

    “AI医生”加“数”前行——数据要素赛道火热进行中

      整洁明亮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大楼里,病床边的“AI医生”温柔细致询问患者病情和术后感觉,提醒按时吃药和饮食禁忌,对患者提出的医学科普问题对答如流,通过讲故事、放音乐,及时提供安慰鼓励和情绪支持……   这个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智慧医院场景,正是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的赛题场景之一。   这道《“肝”柔相济,大模型开创肝病医患交互服务新格局》赛题,由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共同出题,要求参赛团队创建一个AI助手,该AI助手能够在阅读病人的个体化病历数据后,回答该病人在关键医疗场景中提出的关键问题。   “赛题针对的是‘又忙又累’的医生和‘委屈不解’的患者这一‘医疗痛点’问题,选手通过大模型研发的‘AI助手’要能减少医护人员简单重复劳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覆盖医疗服务的全周期场景”,出题单位代表、孟超肝胆医院大数据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赛题设置极具挑战性,聚焦智能医疗的前沿领域,主要考察选手的大模型设计和训练能力。   大模型训练需要耗费大量算力资源。据了解,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专门为参赛选手开放提供免费优质的国产算力资源,帮助选手节省参赛成本、加强技术创新,让“AI医生”加“数”前行。“提供顶级国产算力支持,既能为参赛选手开发精准、高效的诊疗AI系统,促进医疗健康领域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技术保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数字赋能医疗健康等关键行业的重要举措。”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肝’柔相济”这一赛题已经吸引了来自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华为、腾讯、京东、小红书、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以及多家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团队报名参赛,聚集了智能医疗领域的头部资源。这也是数据要素赛道汇聚数据资源,积极发掘数据要素技术和前沿应用,推动数据要素产业链发展和数据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要素越来越深度融入医疗健康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群众就医获得感。据悉,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研发使用的“孟超肝病外脑系统”曾入选国家卫健委“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最佳案例”,诊断准确率超过95%,核心的“智能图像识别模块”就来自2019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成果转化。而作为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的出题方之一,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将在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主办方的指导下,通过优中选优,对“AI医生”的医疗落地场景能力进行评估,积极推动比赛项目成果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福建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福州市电子信息集团等合作单位,采用智力众包的方式和精英选手们开展合作,攻克医疗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中的关键难题,为医患交互的革新性服务贡献重要力量”,孟超肝胆医院大数据研究所负责人介绍。   

    了解详情

  • 12

    2024.04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 ·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全新启动!

      由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主办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DCIC 2024)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吸引了众多优秀选手报名参赛,共同角逐12大赛道奖项。为更精准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作用,赛事组委会在最受瞩目的数据要素赛道中增设“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鼓励参赛者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数字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全新赛题于4月11日正式上线,同步开启报名通道。   出题单位   福建万福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数据一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赛题任务   鼓励参赛项目围绕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展开,如农业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文化保护等,体现数据应用的实际效果;鼓励参赛项目运用“福建省数据应用开发服务平台”所提供推荐数据目录进行应用场景方案编制和建模,以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鼓励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实现乡村振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赛题链接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正不断发挥数据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驱动力,利用数据科技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乡村需求,精准制定发展策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该赛题的设置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探索数据科技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实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强调数据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数据资源的集成利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和服务。期待通过本次大赛,汇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共同探讨和实践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路径,促进交流合作。   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据要素赛道乡村振兴数据开发与应用赛题由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福建万福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大数据一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出题,赛题奖金池共计十万元。   组委会诚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团队、社会开发者等各路英雄积极报名与参赛,展开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即日起至4月30日登录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官方赛事平台(www.dcic-china.com)即可报名参赛。   对于入围决赛的参赛作品,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将提供生态合作支持,优先考虑落地试点示范项目,并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了解详情

  • 10

    2024.04

    福州数字人民币交易额突破2500亿元 居全国前列

      数字人民币在福州试点已满2年。2022年3月底试点以来,福州持续加快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建设,从零售商超、民生缴费、交通出行、文旅医疗等通用类场景实现全覆盖,到财税、土地拍卖、智能合约等特色场景多点开花,福州数字人民币应用“扩面、增量、提质”成效显著,有效推动数字人民币产业新发展,高质量服务“数字福州”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市民排队体验用数字人民币消费。记者 石美祥摄   全省约7成交易出自福州   截至2月底,福州累计完成数字人民币交易(含兑换、转账、消费)7031.73万笔,占全省的73.51%;累计完成交易额2529.03亿元,占全省的69.15%,交易额位居全国前三。   “用数字人民币缴税真是太方便了,一个账号全国通用,异地缴税也不用在当地再开账户,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福建方正立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办税员柯女士说,近日在永泰县办税服务厅通过数字人民币,为公司的异地建筑工程项目扣缴税款后,连连称赞“好用”。这是福州试点的数字人民币在税务系统应用带来的便利。   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持续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试点首年就实现多项区域内首笔业务落地,包括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高速公路全场景应用、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采购碳汇交易、全国首家三甲医院数字人民币医疗场景等全国首创应用场景,实现交通出行、生活缴费、就医购药等“八大全国通用类场景”和财税领域、榕台融合消费等“五大福州特色类场景”全面推进。   融入更多公共民生领域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引金入榕”工程,成效显著。为了进一步加快“引金入榕”,去年我市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实现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奖励发放。市财政局则积极探索预算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薪资发放和日常运转资金方面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在福州财政集中支付业务领域应用场景的新突破。   去年,我市出台《2023年数字人民币试点行动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医保局、文旅局、城管委、建设局、国资委等也出台了在相关领域探索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的有关措施,在全市形成“1+1+N”的政策体系,加速推动数字人民币融入公共民生领域,稳妥有序推进“消费、对公、政务”等领域场景创新。   目前,我市已落地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教培预付资金监管、基金支付服务、发放高企认定奖补资金等全国、全省首个应用场景超30个;完成财政一体化系统改造升级,实现438家福州市预算单位使用数字人民币发放津补贴、财政奖补及日常支出,金额3.52亿元;将数字人民币支付接入各缴税渠道并上线移动端直连缴税功能,推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全场景缴税。   此外,朴朴超市、永辉生活、瑞幸咖啡等上线数字人民币钱包快付功能,提升线上交易额。福州市政务服务APP“e福州”也上线数字人民币商户便民地图,为市民体验数字人民币消费提供便利。   打造线下“数币”体验区   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人民币产业联盟“朋友圈”扩大,26家单位加入联盟,涵盖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相关企业。至此,联盟单位增至63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   在培育特色树标杆方面,我市圆满完成第五届、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数字人民币方面的各项工作,举办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分论坛、应用成果展,发行主题硬钱包,开展促消费活动。其间,全市数字人民币钱包日活跃数同比上升78.74%。   我市还围绕文旅商贸、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区建设,落地鼓楼“东成熙就”数字人民币商圈、台江万达数字人民币消费示范街区、永泰嵩口数字人民币小镇等,打造多点位线下数字人民币体验区。   在服务两岸促融合方面,我市为台胞融入大陆生活提供更多样、更便捷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台胞持台湾居民居住证、来往大陆通行证最高可开立个人一类钱包,还可以通过福州地区中国银行网点柜台进行申领、充值全国首款“两岸一家亲”数字人民币硬钱包。   “‘拓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人民币交易量实现新突破’写入了2024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是落实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举措。”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在市委市政府、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挥数字人民币“新基建”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把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与支持实体经济、加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数字人民币良好应用生态。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