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深刻重塑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在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各界专家学者、产业领袖热议信息通信前沿科技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创新,就人工智能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市场渗透率达44.3%;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已超过62%,智能化水平持续领跑全球。
“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驱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跨领域创新主体纷纷入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扩展,形成创新引领、协同高效、韧性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化产业生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
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正被深刻重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迅速成为行业竞相布局的焦点,L3及以上的智能驾驶车型逐渐增多,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的泛在连接日益紧密。
“人工智能已从‘锦上添花’的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我国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在下半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必须把握当前优势,乘势而上,力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引领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演进,逐渐发展出可以自主感知、决策、执行的“超级智能”,同时拥有物理身体,形成具身智能体。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认为:“未来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像人形机器人一样,成为‘超级大脑’和‘物理身体’融合的具身智能体。汽车具身智能体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形态,将进一步丰富汽车内涵。”
全域打通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车端控制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车端跨域融合控制将是智能网联汽车域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在智能体的加持下,车联网主要面临三项挑战。一是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二是技术成熟度与成本,要注重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三是安全风险,通信路径多元化(车路云网、车星互联)和感知系统智能化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升级。
当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仍然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技术“孤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相关法律法规尚需修订完善、部分技术测试验证不够充分、行业非理性竞争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全行业合力破解。
对此,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建议,加快L3级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开放模拟仿真场景库,同时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让技术创新更高效、更普惠。
技术自研自主是根基,开放协同则是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芯片、通信、AI等多个领域,没有一个企业能独行、包打天下,众多企业的合作都印证了“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只有打破技术壁垒、共建良性共赢生态,才能加速行业全面进步。
面向未来,需深化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大模型、AI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应用,以数据为纽带促进跨界融合发展,赋能安全、智能、便捷、高效的未来出行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稳致远。(记者 刘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