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布会舞台上的“黑科技演示”到工厂流水线的常态化作业,从实验室里的“参数竞赛”到千家万户的日常依赖,人工智能正完成一场深刻的价值蜕变。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曾经以“酷炫概念”吸睛的AI技术,如今正以终端、智能体等多样形式悄然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工具。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这是继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后,该领域在政策层面的进一步深化,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而七八月间火热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则从实践层面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政策与需求正形成合力,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展示走向场景落地,从单点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
进入2025年,人工智能创新呈现群体性突破,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迭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方向演进。这种技术跃迁直接体现在终端、智能体及应用层面——智能化新产品与新场景密集涌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一代终端持续升级,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渐成趋势,各类智能体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智能终端:从功能设备进化为认知载体
打开手机,相册的“AIGC消除”功能可智能识别并移除路人、电线等冗余元素;通话界面的“智能摘要”能快速生成多语种重点;扫描文档即可解析复杂内容,助力高效获取知识。这些功能背后,是人工智能褪去“炫技”外衣的生动体现——相较于早期手机AI仅能实现“语音唤醒”“天气查询”等基础交互,如今的终端智能已深度嵌入用户的高频需求场景。
戴上AI眼镜,超广角镜头配合AI算法,既能同步呈现高清视野,又能分析食物成分、热量及营养并给出健康建议;在博物馆可精准识别展品并提供专业讲解,在景区能推荐美食、指引路线,甚至“看一眼”就能完成支付。这种从“AR游戏演示”到“生活服务助手”的转变,让曾经的“极客玩具”成为大众可感知的实用工具。
2025年,AI终端市场全面开花。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列为重点,加速了AI手机、AI眼镜、AI电脑等产品的落地。今年新发布的旗舰手机普遍搭载百亿参数级大模型,但其卖点不再是“参数多少”,而是“能解决什么问题”——如离线翻译准确率提升至98%、文档处理效率提升3倍等实用指标,这让产品颇受市场青睐。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2025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34%,端侧模型精简与芯片算力升级还将推动其向中端市场渗透,意味着更多普通消费者能享受到智能技术红利。
AI眼镜同样迎来快速增长。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增速更高达116.1%。这一增长背后,是产品从“技术展示”到“场景适配”的转型:早期产品主打“虚拟交互”等酷炫概念,如今则聚焦“健康管理”“场景服务”等实际需求。
AI电脑则突破传统功能,可执行生成式AI任务、构建个性化知识库、进行实时数据分析等,从简单对话助手升级为复杂任务协同系统,预计2025年出货量超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此外,耳机、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不断涌现,成为AI交互新入口。据工信部数据,截至今年5月,全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带动销售超1400亿元;规模以上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13.1%,利润翻倍。上半年,我国自研的AI终端超百款,这些产品不再靠“黑科技”标签吸引尝鲜者,而是以“实用体验”赢得市场认可,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终端也实现量产提速:园区安防、工业巡检场景已广泛应用;家庭场景中,海尔、海信等企业推出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家电,美的、科沃斯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与早期只能在展会上“跳舞”的原型机不同,如今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已能完成“精准递物”“环境消杀”等实用任务。
智能体: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决策中枢
今年以来,随着大语言模型在推理、多模态理解和工具使用上的突破,智能体已能完成从信息查询到复杂任务执行的全流程工作。这种能力跃迁,让AI从“能说会道”的对话工具,进化为“能做实事”的行动主体。
国内厂商大力推动智能体快速迭代。中国移动正加强AI集群化协作,推动其向“感知—记忆—决策—行动”闭环能力演进,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体网络,“让各类智能体像人类一样善用工具、主动协同”。中国电信星辰智能体助力企业实现运营效率飞跃、客户互动体验优化。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实现跨部门协作,覆盖政务、医疗、交通等场景。研华科技“智慧工厂精益生产管理智能体”实现从数据采集、整合到智能化决策全流程优化。而OPPO、vivo、小米、荣耀等终端厂商,则在定制系统中嵌入“星环”“PhoneGPT”等智能体,打通搜索、外卖、打车、社交消息等高频场景,实现跨APP动态调度——这些应用不再追求“对话有多流畅”,而是专注“任务完成率有多高”。
当前,智能体在个人助理、AI搜索与推荐、开发者工具、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场景应用日益成熟。个人助理可理解复杂指令并自主完成多步骤任务,如“预订明天下午3点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铁票,同时预约接站车辆并告知家人行程”,这种“一站式服务”能力,远超早期只能“查天气、设闹钟”的基础功能。
在垂直领域,智能体正重构知识工作范式:教育方面,AI导师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北京12所试点学校应用后,学生数学成绩显著提升;医疗方面,智能体辅助手术系统降低操作失误率,上海仁济医院的骨科导航机器人已完成高难度脊柱手术;此外,它还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1.5年,使织布机瑕疵识别准确率提升3倍,助力金融风控毫秒级识别欺诈交易……
从“效率工具”到“共生伙伴”,人工智能的这场跨越不仅是技术成熟的标志,更预示着其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从概念创新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在政策持续利好、网络与算力生态高质量发展、风险有效化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加速重塑生产生活新范式。(记者 钟凌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