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建设“数字中国” 畅享“数字红利”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0-03-13 14:05

| | |

  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红利”加快释放,“互联网+”影响了百姓生活。中国网信事业瞄准补齐民生短板,数字化进程已扩展到政务、民生、实体经济等各个领域,“数字农业”、“数字校园”、“数字社区”...遍地开花,共同勾勒出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数字中国建设有何意义?数字中国建设面临哪些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数字治理的发展方向如何?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梳理、解读。

  一、数字中国建设的意义

  数字中国建设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

  数字中国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力推动我国实现数字经济优质化、数字治理高效化和智慧生活惠民化。

  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全面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数字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数据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要素,催生出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共享经济、数据挖掘、数据解决方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数据是实体经济提档发展的新抓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重塑着传统经济形态。

  以网络化驱动数字治理变革。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普遍适用与深度嵌入,引起了信息采集、传递、分析、运用模式的革命性变迁,驱动多元主体从多方视角、多个维度对集成数据展开多层次分析与应用,推动治理实践走向公开化和扁平化。

  以智能化驱动数字信息惠民。智能化工具作为一个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公共服务、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从源头上丰富了人们的需求、从理念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方式上创新了人们的选择。

  二、数字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1、政府监管体制亟需跟进

  现有政府监管体系构建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分类设置,面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新兴业态在本行业的衍生发展和快速生长,往往反应速度慢,容易错失发展机遇。中国需要“数字经济化”,电子商务只是数字经济的序幕,进入IOT时代,数据爆炸将给全球带来新挑战,中国当前需要一部数字经济法,这部数字经济法不仅是一部监管法,更应该是一部发展法,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才是中国对世界真正的贡献,并建议将电子商务法升级为数字经济法。

  2、数字化转型分化程度明显

  不同行业领域融合创新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各异,融合创新路径需要结合产业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智慧社会发展面临平台孤立风险

  我国城市管理服务工作重复建设、分散建设问题突出,缺乏统一大平台予以支撑。全国各地教育、医疗、社保、出行、文化、政务等线上服务平台建设较为分散,不但为市民带来“极易混淆”的困扰,更为政府带来“平台孤岛”的问题。

  4、数据安全和数据权问题凸显

  数字中国深入发展,带来了多领域、多环节、多主体、多层次数据的广泛收集、海量集中,为个人隐私保护和国家主权维护带来新挑战。

  三、疫情防控数字治理下的发展方向

  疫情防控为政府和企业创造了难得的丰富应用场景,使其可以将创新技术进行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防疫时期的技术创新和治理变革,加速了疫后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使政府和企业在面对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危机时可以快速实现平战转换。从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数字治理现象和问题出发,如下方面是值得关注的具体问题。

  1、要让“互联网+”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默认思维,而不是备选方案。在防疫和应对其他危机时,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互联网+”是否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很多地区在此次疫情防控初期陷入惯性思维,盲目采取手工操作和人海战术,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互联网+”可以使疫情防控事半功倍。从这些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来看,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很多都是现成的,而能否得以使用,关键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有“互联网+”意识。各地区和各部门在防疫表现上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是否有“互联网+”的工作思维和应变能力。加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互联网+”思维和能力,是此次防疫工作给数字治理的关键启示之一。

  2、数字治理要做到“平战”结合,并在应急管理时可以实现“平战”转换。疫情暴发是对数字治理和智慧城市等建设项目的一次突袭式“体检”或压力测试,它暴露了这些项目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为其未来完善指明了方向。之所以一些城市的数字治理无法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就在于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做到平(时)战(时)结合。它们在常态下可以正常运行,但是在战时状态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未来应加强数字治理项目的应急管理功能模块,使其在支持常态运转的同时为应急管理提供“即插即用”和快速转换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平时的数字治理项目在战时可以快速转换后投入使用,而不必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

  3、要突出数字治理的功能性和应用性,并主要依据其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绩效评估。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发的数字治理项目虽然功能齐全,但是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既可能是由于系统设计同用户需求不匹配,也可能是因为对用户的培训不够。比如,基层医院都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联系,但是相关人员要么不知道如何使用,要么认为它比手工填报还更加麻烦,使其在疫情暴发时得不到及时应用。这意味着在对数字治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时更多注重其功能性和使用情况,并倒逼研发部门和企业注重用户培训和使用体验。

  4、推动大数据在不同部门、地区和层级之间的共享共用,促进企业间大数据协同应用。大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利器,但是分散、割裂和碎片化的大数据则大大制约了其应用潜力。这既涉及政府内部不同地区、层级和部门的数据共享,也包括各类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比如,三家电信运营商各自掌握的大数据都不完善,但是在工信部的协调下实现了数据融合,从而大大增强了精准防疫能力。要推动大数据的跨界融合,使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政府和企业大数据的开放,推动商业创新和社会众包。比如在复工复产时很多企业出现供应链衔接问题,而企业纳税和交易数据提供了解决线索。营改增以后增值税的缴纳数据刻画了企业的供应链,据此可以摸清企业之间的网状联系,并为复工复产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5、加强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提高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统筹层级。此次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大量数字治理创新令人可喜,但是也为进一步的系统兼容和功能融合设置了障碍。由于缺乏共识、标准和协调,各地区、各层级和各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技术和系统,各自为政导致数字治理的碎片化,并使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面临重重障碍。比如,一些街道和乡镇重复开发各自的防疫软件,这固然便利了本地区,但是却难以同其他辖区和更高层级进行兼容。加强调顶层设计并提高统筹层级,在市级乃至省级统筹数字治理的规划和建设,将有助于实现数字治理的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

  6、进一步赋能基层组织,增强街道和社区的数字治理能力。数字治理可以打破集权化和金字塔结构的官僚体系,使信息流动更加扁平化和分布式。但是,目前很多数字治理项目实则强化了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权力格局,基层组织如神经末梢一样向上级和中央大脑报送信息,但是反过来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这使得很多基层组织成为逐级报送信息的传声筒,而缺乏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数字治理能力。这意味着数字治理在服务上级决策者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放权和技术赋能,使其具备数字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7、加强平台经济治理,塑造数字治理的健康生态系统。疫情防控加速推动数字治理生态系统的重塑,使各类企业都能有一席之地。互联网行业往往奉行赢者通吃的逻辑,关于究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争辩一直没有定论。互联网公司在疫情防控中释放了超强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数字治理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打造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快速研发和广泛推广其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使其可以很快完成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测试和推广。比如,很多中小企业依托腾讯和支付宝的技术平台开发小程序,大大压缩研发和测试周期,并基于其庞大用户规模而快速推广普及。作为平台型企业可以有私心,但是更要有公心,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健康的数字治理生态系统。

  8、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社会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新兴信息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迅猛,但是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却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可以快速完工,使上千万人实时在线“云监工”,得益于互联网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各个新兴经济业态中应用广泛,但是在社会服务领域还有待发力。和互联网经济相比,社会服务领域是有待开发的蓝海,但也由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难以吸引企业关注。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投资,吸引相关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是未来数字治理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9、在加快数字治理创新的同时确保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得到充分保护。从此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掌握的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场所进行精准识别和实时追踪。这既反映了数字治理可以释放的无限潜力,也揭示了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即数据泄露可能造成对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巨大侵害。在推动数字治理创新的同时要坚持和守住数字安全的底线,特别是加强数字治理的法治建设和安全防范。区块链技术的公共记账、分布式存储、处处留痕等特征,为数字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未来可以在数字治理的许多领域广泛使用。

  (人民数据研究院供稿)

附件:

相关链接:

{{ el.title }}({{ el.time|date("yyyy-MM-dd")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