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古籍活化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魏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部部古籍串联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脉络。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进行采集、整理、挖掘、组织与呈现,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国家图书馆是文献渊薮,学术津梁,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古籍活化,谱写文化传承发展新华章。
一、古籍数字活化筑牢文化传承发展之基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不断走深走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甲骨、敦煌、宋元明清善本等高清影像资源总计10.3万部/件,2640万页,近三年访问量达3亿人次。在古籍数字化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建设了“《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开创性地将为学术研究服务与为大众普及古籍知识相结合。
(一)让阅读可交互,全面呈现《永乐大典》整体风貌。采用Web3D、光影变化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模拟实体古籍的阅读体验,提供高清图像和文字版两种阅读模式,实现了《永乐大典》360度的观赏,既保留了原书面貌,又实现了文字内容精校,充分满足多元知识获取需求。
(二)让文字有温度,精准传递《永乐大典》版本信息。数据库不仅提供了《永乐大典》的尺寸、卷数、成书、贮藏、流散等知识,还借助智能检索、数字辑佚功能,详尽介绍了《永乐大典》的古籍体式、版式及装帧、编排体系、辑出文献目录和现存册及残叶等具体信息。
(三)让历史可观听,全面把握线上线下融合叙事。以时间轴的方式串联大典的时间、地点、事件、叙事线索,借助动画、音效等技术手段,充分展示《永乐大典》的成书、传播和回归情况。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永乐大典》现存的每一册建立一个时空演变模型,直观展示大典在世界范围的流转情况。
作为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首批重点项目,《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截至目前网站访问量超过380万次,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6300万次,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此外,国家图书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5G全景VR《永乐大典》”“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VR作品”、线上超现实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等一系列新型古籍阅读产品和国风科技虚拟人“小图”,让读者与古籍的相遇变成一次次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二、古籍活化利用点亮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掀起新的信息革命,古籍活化利用在新技术、新应用的加持下将进一步点燃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今后的古籍数字化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度引领:以高品质内容阐释古籍当代价值
聚焦经典,从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在古籍经典中寻找深邃的文化内核,不仅让古籍“重要”起来,“有用”起来,更要“永恒”起来。
(二)深度联结:以多场景表达打造古籍传播图景
注重当代表达,聚焦大众传播,助推中华文明的全景式呈现。在服务创新视角下,借助文旅融合等方式,加快虚拟呈现技术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应用,打造更专业的新型古籍阅读作品。
(三)智慧服务:以知识服务扩展古籍受众
构建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深度挖掘古籍中的知识内容,形成知识关联和知识图谱,以知识服务扩展古籍受众,提升古籍活化利用的效果。
各位嘉宾,古籍活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发言速记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